曾经有一段时间,某个名人工作室和某位网友发生了冲突。

名人工作室干脆发布了一份声明,表示要对这位叫做“momo”的网友提起诉讼。

谁会如此冲动,敢与互联网上行动最敏捷的粉丝团进行公开冲突呢?

众人都想弄清楚momo究竟是何方神圣。

然后大家都大吃一惊,光是在小红书平台上就有数百个momo,而在豆瓣、微博、抖音、知乎、快手、B站等平台上,也都能找到momo的身影。

他们几乎都使用同样的头像,取了差不多的昵称,这样就组成了神秘的“momo大军”,你可能能看到的momo,比当代大学生的发型还多。

momo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存在呢?

momo不是单个的个体,而是数十万互联网用户。

最初,在某些软件上注册新账号时,如果没有主动填写个人资料,系统就会自动生成一个默认的头像和昵称,这就是momo。

momo的来源是英文单词moment,意思是“片刻,瞬间”,寓意用户可以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片刻瞬间。

而头像则来自一个广受欢迎的表情包,是一只粉色的小恐龙,看上去非常可爱无害。

现实中的momo到底是无害的吗?

那位与名人工作室打官司的momo肯定不会这么认为。但他能够隐藏在momo大军中,让对方无法找到他。

当时因为这名momo的行为,所有的momo都背负了无尽的压力,有人提议让这名momo自己站出来承担责任,不要“一毛做错事,万毛受其累”。

很多momo之所以选择使用这个头像和昵称,背后的动机和这名momo是一样的。只要换上这个头像和昵称,你在互联网上就有了无穷无尽的替身,几乎等同于完全匿名。没有人知道你是谁,也没有人能找到你在哪里。

最近几年,由于众多的网络暴力事件,公众多次呼吁开启网络实名制。不无巧合,Facebook、Google的管理人员多次呼吁网络实名制,你对此有何看法?

本文学习要点

网络实名、网络匿名用英文该怎么说?

积累社交网络话题的论点和表达

在玛丽莫塔社交媒体晚会上,扎克伯格谈到了终结网络匿名可能有潜在效果:解决网络欺凌问题。这可以揭示霸凌者,为人们创造更舒适的在线环境。甚至前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也认为匿名制度是“危险的”,并要求在线透明度更高。

Facebook和Google+都推动用户使用真实姓名而非化名。然而同样地,匿名让人们在网上感到更舒适,更开放。匿名让人们在没有被起诉恐惧的情况下,更愿意与他人交流。同时也保护了人们的隐私权。这引发了匿名是好是坏的讨论。

Pros of Anonymity on Facebook

Facebook匿名的优点

创造开放的沟通:匿名让人们更愿意讨论敏感问题。例如,一个匿名网站提供了一个让人们自由发表言论的场所,人们不会根据你的个人资料来判断你,而是根据你发表的内容。

保护你的身份:每次上社交媒体时,你都能塑造出不同的人格。在匿名的情况下,受虐待或被跟踪者可以自由上社交媒体,保护自己的真实身份。

培养创造力和发现:匿名鼓励创造出创新思想,而无需担心直接的批评。人们还可以在匿名的情况下尝试新事物,与陌生人交流,探索新的兴趣。

Cons of Anonymity on Facebook

Facebook匿名的缺点

促使网络环境变危险:如扎克伯格提到的,匿名的一个缺点可能是会促使网络欺凌以及其他犯罪行为。取消匿名制度创造了一个更安全的环境,使欺凌者无法再藏匿在电脑屏幕背后,人们也能对自己在网络上的行为和评论负责。取消匿名制度还可以减少仇恨犯罪和其他犯罪。

允许不适当的网络内容:匿名带来的开放性也使得人们在互联网上公开讨论不适当的内容。匿名让人们在互联网上敢于更大胆地言行,更容易言语攻击他人。

促使垃圾信息及黑客攻击:电子邮件垃圾邮件、社交媒体垃圾信息和黑客攻击都源自匿名账号。取消匿名制度,可以减少人们通过黑客攻击或垃圾信息侵害他人的可能性。

减少垃圾邮件和黑客攻击:匿名账户是电子垃圾邮件、社交媒体垃圾邮件和黑客攻击的来源。通过禁止匿名账户,可以减少人们向他人发送垃圾邮件或进行黑客攻击的可能性。

我认为匿名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好坏取决于用户的行为。这取决于我们如何选择使用匿名。我认为像Facebook和Google+这样的流行网站不应该允许匿名。原因在于这些网站的目的是社交和与朋友互动。应该透明地展示你社交和互动的对象,尤其是这些网站吸引了各年龄段的用户。这对于年轻群体尤为重要,因为他们更容易受到欺凌。应该存在一些允许用户匿名并自由交流想法的网站。我认为允许匿名的网站应该限制在特定年龄段,以确保用户具备处理内容的成熟度。

你赞成实名制还是匿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