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利玛窦来到中国,绘制了《山海舆地全图》和《坤舆万国全图》,成为最早流传的中文版世界地图。到了清朝时期,仍有众多传教士在中国传道,他们陆续传入最新的地理知识,并绘制了大量世界地图,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坤舆全图》。

《坤舆全图》的创作者是南怀仁,一位来自比利时的传教士。清初,他被教廷派到中国传教。1658年,他抵达澳门,随后前往陕西传道。1660年,他与另一位传教士汤若望共同进京参与修改历法,受到清廷重视。1664年,南怀仁因“历法之争”被捕,次年获释。

南怀仁

康熙亲政后,南怀仁重新受用,负责掌管钦天监及制造天文仪器。清廷虽然对传教士的传教活动严加限制,却利用他们的知识制定历法和天文仪器。这些传教士长期任职于清廷钦天监,为“西学东渐”做出了重大贡献。

明清时期,中国依然认为自己居“天朝上国”之位,再加上闭关锁国,对世界局势并不了解。彼时的欧洲已经进行了大航海时代的“地理大发现”,地理知识不断更新。来到中国的传教士往往携带最新地理知识,其中部分人绘制地图,希望让中国人了解世界。明朝的利玛窦、清朝的南怀仁、卫匡志都是其中的代表。

1674年,南怀仁在中国完成《坤舆全图》的绘制。由于明朝利玛窦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流失海外,故《坤舆全图》成为现存中国完整度最高的早期中文世界地图。那么,它与《坤舆万国全图》有何不同呢?

《坤舆全图》(神户市立博物馆藏)

《坤舆万国全图》为单幅地图,而且中国被置于中央,美洲位于东方。事实上,原图中中国位于东方,但利玛窦考虑到中国“天朝上国”和“天下核心”的观念,故而调整了地图构造,这一改变为近代东亚国家的世界地图布局奠定了基础。而《坤舆全图》则采用双圆形绘制,分别代表东、西半球,亚洲、非洲、欧洲处于东半球,美洲位于西半球,这是当时国际上较为通行的绘制方法。

《坤舆全图》(美国国会图书馆)

该地图的海岸线更加准确,地理信息也更全面。细观《坤舆万国全图》,你会发现它的海岸线极不严谨。要知道,《坤舆万国全图》成稿于17世纪初,但利玛窦踏上征程时为16世纪末,也就是说,该图反映的是16世纪末的世界地理。在

坤舆万国全图

此地图中,欧洲人设想的“南大陆”(麦哲伦洲)极大,几乎触及赤道一带,而北美洲的北部和西部仍未被发现,故而用简单的线条勾勒。而东亚地区的轮廓基本沿用中国明朝的地图绘制,也附带了原图的错误之处,例如明朝地图对于琉球群岛、台湾岛、澎湖列岛的位置和关系存在误解,《坤舆万国全图》同样如此,因为当时欧洲人也未曾探索台湾和琉球一带。

<img image_type="1" img_height="838" img_width="1334" mime_type="image/png" src="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d7f6087b29ea4ffba7ca9e84cc745446~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14944306&x-signature=k9pTI0W%2FKkviqIarxzqOUqBS3sU%3D" web_uri="tos-cn-

《坤舆全图》的东南沿海

延续了设想的“南方大陆”概念,《坤舆全图》在南极区域简单描绘了一块大陆,名为“墨瓦蜡尼加洲”(麦哲伦洲)。

与《坤舆万国全图》类似,对亚洲大陆内部了解较少,主要详绘海岸线。

南怀仁在《坤舆全图》加注了14段文字,讲解地理常识。他还特地介紹了奇异动物和欧洲船只。

二者本质相同,均为传播地理知识而绘制,内容类似于科普地图。

除了《坤舆全图》,南怀仁还著有《坤舆图说》。《坤舆图说》上卷探讨自然地理,下卷著重人文地理。

囿于时代局限,当时中国对西洋地理图志并不重视,《坤舆全图》和《坤舆万国全图》等最终被闲置。利玛窦、南怀仁传播的地理知识亦遭嘲讽。

部分中国知识分子沉溺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不愿接受新知,终导致落后于世界文明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