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大幅度修改版)

目标导航

1.了解“乐府”的知识体系和常用的修辞手法。

2.赏析本文叙事结构的匠心独运,体会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和传奇色彩。

3.领略木兰这位古代巾帼英雄的飒爽英姿,弘扬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家国情怀。

自主预习

作品简介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流传于北方的经典乐府民歌,精选自宋代郭茂倩所编纂的《乐府诗集》,与南朝《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

文体知识

乐府最初由朝廷或其职能部门收集、保存,后广泛流传于民间,主要是指官方或民间制作的具有时代特色的诗歌体裁。乐府按其作用主要分为两类:祭祖祈福类和反映庶民生活的民歌。

检查字词

(1)重点词语

唧唧复唧唧(反复叹息声)

万里赴戎机(远赴战场)

策勋十二转(立下战功)

赏赐百千强(赏赐丰厚)

出郭相扶将(城郊迎接)当户理红妆(梳妆打扮)

出门看火伴(同伍战友)

雄兔脚扑朔(活动频繁)雌兔眼迷离(半睁半闭)

双兔傍地走(并肩奔跑)安能辨我是雄雌(难以辨别雌雄)

(2)通假字

对镜帖(tiē)花黄( “帖”通“贴”,粘饰。)

(3)古今异义

卷卷有爷名(古义:父亲;今义:祖父)

双兔傍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古义:只;今义:转折连词)

出郭相扶将(古义:城郊;今义:姓氏)

军书十二卷(古义:表示众多;今义:确切数量)

赏赐百千强(古义:富余;今义:力量大)

(4)一词多义

① 东市买骏马(集市)

②愿为市鞍马(购买)

①昨夜见军帖(文书)

②对镜帖花黄(粘贴。)

①愿为市鞍马(希望)

②愿驰千里足(愿望)

(5)成语

扑朔迷离:比喻迷乱难辨,难以分清真伪。

(6)译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倚门织布。机杼声隐,愁思满怀。

问木兰为何叹息,何事萦绕心间?(木兰答道)未有相思,未有牵挂。昨夜征兵令下,皇榜铺满城门,父名赫然在目,家中无兄长,木兰愿代父从军。

市集奔忙,购置鞍马,辔头和长鞭备齐。晨别父母,黄河岸畔安营,暮色中不见亲人呼唤,只闻涛声依旧。拂晓踏上远途,黑山遥遥在望,塞外胡骑鸣叫,诉说着边关的战火纷飞。

万里赴戎机,关山如飞渡。朔风呼啸,寒光凛冽。战场征伐,无数将士英勇不屈,木兰浴血奋战,满载功勋归来。

朝见天子,恩宠降临。封赏丰厚,满堂赞扬。木兰却心向故乡,辞官赏赐,只求一匹骏马,返回亲人之侧。

父母迎出城,姐姐喜妆容。弟弟磨刀宰羊,喜气满堂中。(木兰回到闺房)掀开东望门,坐定西阁榻。褪去戎装,穿上红装,对着菱花镜,梳理云鬓,贴上花钿。

同伍战友相见,皆惊疑不定。十年相濡以沫,竟未识其女儿身。重返故园,犹疑丛生,一片欢声笑语中消逝。

雄雌兔并行,动作难分辨。安能辨雌雄?犹似木兰从军,巾帼不让须眉。

整体感知

内容理解

《木兰诗》讲述了木兰化身男儿,替父从军,立下赫赫战功,回朝后却弃官还乡,与亲人团聚的故事。歌颂了木兰的忠孝双全、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和朴实无华的女儿情怀。

  开篇两段,写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诗以“唧唧复唧唧”的声响起笔,刻画木兰织布时若有所思、愁眉不展的场景。经反复询问,木兰道出心中隐忧:闻得征兵诏令,父亲年迈无子,于是决心替父出征。

  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买骏马的诗句通过东西南北的排比,渲染出买马的忙碌、紧张和木兰干练、利索的性格。接着以“旦辞……”八句,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无论是临行前辞别父母,还是抵达黑山和燕山的途中,诗人巧妙地将木兰思亲的情绪融入战争氛围中,既有战士的豪迈,又有女儿的柔情。

  第四段,概括木兰十几年的军旅生涯。三言两语勾勒战场上的硝烟弥漫、征战残酷,却凸显出木兰不畏艰险、英勇善战的形象。

  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先写木兰朝见天子,赏赐丰厚,然后写木兰委婉地推辞了尚书郎之职,只求一匹骏马,返回故乡。木兰不愿为官,固然出于对家的思念,但更与她女儿身、身不由己的不便有关,暗含着不为人知的心酸。

  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诗人通过父母姊弟的各种举动,生动地刻画了家族的温暖和喜悦,勾勒出一幅重逢团圆的幸福画面。木兰的女儿情态也在其更换衣物、梳妆打扮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七段,以比喻结尾。双兔同驰,难以分辨,巧妙地解答了木兰隐瞒女儿身、十二年不为发觉的谜团,既令人会心一笑,又令人深思木兰所处的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

人物形象

  木兰是一位巾帼英雄,也是一位平凡女子。她身上既有奇女子的传奇色彩,又有普通人的勤劳淳朴。木兰勤劳善良、坚毅勇敢,既有对亲人的眷恋,又有报效国家的忠义,既不慕名利又热爱生活。她身上所展现出的中华传统女性的坚韧、果敢和柔情,一直为后世传颂和景仰。</

A.“万里赴戎机”:极言征程之远,“赴”表动作之迅速、果敢。

B.“关山度若飞”:跨越关和山,像飞一样,展现了木兰的矫健雄姿。

C.“朔气传金柝”:朔,指北方。用打更的声音在寒气中传送,表现军旅生活的单调、无聊。

D.“寒光照铁衣”:用寒光和铁衣,展示边关将士的英武风采。

【答案】C

【解析】C项“朔气传金柝”表现木兰在边塞军营战斗生活的艰苦,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3.下列对本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

B.全诗详略得当,详写代父从军的缘由,更能突出木兰敢于挑重担、富有责任感的性格,使人物形象

更丰满。

C.征战生活写得极概括,从南征北战一直到立功归来,仅用了寥寥数语,可谓简而又简。

D.征途思亲几句话描写细腻,但不符合木兰巾帼英雄的形象特点,所以应该略写。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木兰本是个女孩,是替父从军,思亲是人之常情,而且这部分描写一方面衬托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另一方面与文后写木兰回家突出木兰女儿形象是一致的。所以D项错误。

4.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②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③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策勋十二转( )

②当户理红妆( )

③对镜帖花黄( )

④出门看火伴( )

⑤万里赴戎机( )

⑥寒光照铁衣( )

(2)选文第②段突出了木兰什么品格?

(3)请分析“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两句的表达作用。

(4)从遣词造句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的画线句。

(5)对上述节选部分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用夸张手法描写翻山越岭奔赴战场的情景。

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边塞的生活。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实写将军拼死作战,壮士十年后归来的情景。

D.“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的数字“十二”与“百千”都是表示多数。

【答案】

(1)①记功;②指女子的艳丽装束;③古代妇女的一种装饰物;④同伍的士兵;⑤战事;⑥铠甲。

(2)突出了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格。

(3)这两句不仅写出了“火伴”惊讶的情态还从侧面烘托了木兰的英雄气概。

(4)写木兰卸下战袍换上女儿装,表达了她重返女儿身时的喜悦和从容,侧面突出了木兰巾帼英雄的形象。

(5)C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要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疏通文意,根据人物的言行具体分析人物形象。第②段中,在“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情况下,荣誉加身,赏赐无数,木兰却无动于衷,只提出“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由此可见其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格。

(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语句的理解。这两句主要表达了“火伴”惊讶的神态。也对木兰的英雄形象起到了侧面烘托的作用。

(4)此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拟声词能生动形象地描绘人物的动作神态。

(5)C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用互文手法叙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非实写。

5.理解型默写。

(1)《木兰诗》中反映军情紧急、快速奔赴战场(或描写木兰奔赴战场时矫健英姿)的诗句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木兰诗》中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十年军旅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的诗句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木兰诗》中描写战事频繁而惨烈,木兰经历了漫长的战斗岁月而最终英雄般凯旋的诗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木兰诗》中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诗句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5)《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凯旋后的强烈愿望的诗句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6)出自《木兰诗》的成语“扑朔迷离”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相,其原话是:无名无姓,道路难分。

【答案】

(1)《木兰诗》中反映军情紧急、快速奔赴战场(或描写木兰奔赴战场时矫健英姿)的诗句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木兰诗》中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十年军旅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的诗句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木兰诗》中描写战事频繁而惨烈,木兰经历了漫长的战斗岁月而最终英雄般凯旋的诗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木兰诗》中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诗句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5)《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凯旋后的强烈愿望的诗句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6)出自《木兰诗》的成语“扑朔迷离”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相,其原话是:无名无姓,道路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