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末,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遭受特大干旱,尤其是在圣地亚哥(又译圣迭戈),经历了历史上最旷日持久的干旱期。肆虐的干旱导致圣地亚哥附近的莫雷纳水库几乎干涸,水位已不足原有三分之一。

居民生活用水受到限制,怨声载道;加上明年这里还将举办博览会,如果情况继续恶化,必将影响到博览会的人流量。

两面的压力让圣地亚哥政府心急如焚,病急乱投医,寄希望于名气不小的“造雨者”——查尔斯·哈特菲尔德。

而查尔斯·哈特菲尔德何许人也?他又为何被称为“造雨者”?为了了解答案,烦请各位读者老爷动动您发财的小手,给作者点个免费的赞和关注,谢谢大家。

下面,脑洞君将带大家回顾查尔斯·哈特菲尔德,这位与百年前那一场滔天灾难永远捆绑的硬核狠人。为了便于记忆,之后将简称其为老哈。

老哈1875年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州,职业是洛杉矶一家缝纫机公司的销售人员;造雨在他的本职工作之外,是一项副业或业余爱好。

尽管担任着销售的工作,老哈的梦想却是成为一名科学家,哪怕是民间科学家也行。他利用业余时间研究气象学、化学和农业等方面的书籍。凭借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老哈居然自学成才,成为了一名“业余科学家”。

1902年,他发明了一种混合了23种化学物质的药剂,取名为“雨水促进剂”;这是他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发明。

完成发明后,老哈宣称自己的“雨水促进剂”可以实现人工降雨。之后,他在自己父亲农场的一个风车塔顶上完成了首次试验。这种古怪的混合物居然带来了一场降雨。至于23种化学物质具体是什么?

别问,问就是不知道。因为老哈说这是商业机密,从未向公众透露过,当时所有人都不知道这一秘方。这并不妨碍老哈后来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造雨者”。

起初,并不多人相信老哈真的能降雨。但老哈是销售人员出身,凭着一张能把“死人说活”的巧嘴,加上可以“先造雨,后付款”的条件,老哈在“创业初期”很快接到了不少造雨订单。

从1904年开始,老哈陆续接受了一些缺水农场主的“造雨”委托,收费50美元一次。许多农场主最初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成功了就是血赚;不成功也不收钱,反正自己不亏。

令人没想到的是,老哈真的有点本事,成功为加州一些缺水的牧场主和农场主实现了降雨。甚至有的农场主,眼见真的降雨了,还会额外支付50美元。

老哈是怎么做到的呢?他通常会在需要降雨的地点提前搭起一座塔台,然后将“雨水促进剂”倒进盛满水的箱子里,让其产生的烟雾飘向天空。这个方法是否科学,当时的民众不得而知,他们只知道老哈确实“造雨”成功了。

于是,“造雨者”的名号不胫而走,老哈也逐渐出名了。1906年,时任《埃文斯维尔日报》的记者还在报纸上专文记录了老哈造雨的事迹。

<img image_type="1" img_height="720" img_width="615" mime_type="image/jpeg" src="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18bf76756354450db839b685d830c296~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14959880&x-signature=IcJXfgtzEcbOSU8qAL2PgsqQzn8%3D" web_uri="tos-cn

众所周知,一场耗资4000美元的“造雨”,价格不菲。圣地亚哥一些议员认为,这笔交易“愚蠢”至极,但解决干旱问题迫在眉睫。经过投票,多数议员同意一试,但必须达到既定的降雨量。

老哈表示,达到规定的降雨量,费用另算。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双方达成口头协议:老哈通过“造雨”填满莫雷纳水库,将获得1万美元的报酬。

这笔报酬也是有条件的,须在“造雨”成功后才能收取。1916年元旦刚过,老哈便按照约定,带着自己配好的药剂,在莫雷纳水库旁搭起了一座6米高的塔楼,塔楼上架放着一口硕大的铁锅

随后,老哈将混合了23种化学物质的“雨水促进剂”倒入装有水的铁锅中,现场瞬间浓烟四起。一位目击者当时称,这些化学物质挥发的烟雾,闻起来就像“一个林堡奶酪工厂发生了爆炸”。

1916年1月5日,大雨如约而至,饱受干旱之苦的圣地亚哥迎来了久违的湿润。当地民众欢欣鼓舞,甚至将老哈视为神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安的情绪蔓延至圣地亚哥民众的心中。

因为这场大雨,下得实在是太久了。从1月5日开始,近一个月的时间里,降雨只在1月20日和21日,短暂地停歇了两天

这场雨创下了圣地亚哥的降雨量纪录,也引发了当地历史上最惨重的洪灾。大量公路和桥梁被冲毁,斯威特沃特水坝的一角轰然倒塌,巨浪无情地席卷圣地亚哥,房屋、牲畜、树木尽遭摧残。

就连圣地亚哥市中心的繁华街道,也被1.5米深的洪水淹没。洪灾造成22人遇难,经济损失将近800万美元。要知道,在1916年,800万美元可不是小数目。这场史无前例的洪灾,也被当地居民称为“哈特菲尔德洪灾”。

老哈虽然“超额”完成了任务,但当地政府和百姓对其恨之入骨。在“造雨”成功后,他就灰溜溜地逃之夭夭了。老哈并没有放弃索要报酬,在1916年2月4日,老哈现身向政府索要1万美元的报酬。

圣地亚哥政府随即将其告上法庭,表示可以支付报酬,但老哈必须赔偿洪灾造成的近800万美元损失。于是,双方开始了长达20年的法律纠纷,老哈想要报酬,政府则要求赔偿。

双方僵持20多年,直到1938年才撤诉,老哈最终没有拿到1万美元的报酬,当然也不用赔偿损失。尽管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但老哈的“造雨”生意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甚至还在1921年,为加拿大的梅迪哈辛特地区“造雨”成功,并获得2.5万美元的报酬。

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