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巷”的民间传说流传甚广,各地都有不同版本。在成都,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发生。

神鸟知讯×成都市地志办联合推出的“成都往事”今天将带大家走进成都的仁义巷,一同探索这座巷子背后流传的关于“仁义”的美谈。

▲ 仁义巷

在成都陕西街中部,紧邻陕西会馆(现蓉城饭店),有一条小巷,原名狮子巷。明朝嘉靖年间,这里住着两家一墙之隔的邻里。

东邻的男主人名叫方岳,西邻的男主人名叫姜廷宝,两人都是同科进士,后来分别当上了朝廷官员,方某在浙江担任参试,姜某在陕西担任布政使参议。

有一年春天,方家在自家院落进行修缮,不慎侵占了姜家一寸墙基。姜家的子弟得知后,心生不满,认为:“你方家官位高,难道我们姜家的官位就低了?你仗势欺人,这事可没完!”一气之下,便将院墙推倒,重新砌起一堵墙,占了方家近一尺地基。方家见状,怒火中烧,随即拆掉院墙。

此后,方家和姜家展开了一场“土地保卫战”,各自抢占地基,毫不相让,闹得不可开交。方家重新挖了墙基,向姜家方向挪了二尺,并派人看守,准备和姜家耗下去。姜家也不示弱,向布政使姜廷宝写信,请求运用官府权势压制方家。

不久,姜家收到了姜廷宝的回信,信中没有别的内容,只有一首意味深长的诗:

万里寄书为一墙,让他一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姜家人一开始难以理解诗意,抱怨姜廷宝太过软弱。但经过反复揣摩,终于领悟到姜廷宝的良苦用心,其胸襟远胜常人,于是主动向后挪出一墙基,重新砌起了院墙。

方家见姜家主动后退,甚感意外。得知姜廷宝作诗劝退后,深受感动,也主动拆除了新筑的院墙,向后挪回了一墙基。

▲ 仁义巷

相传,这条小巷与另一条邻近的小巷(现名忠孝巷)原本不相通,在两家各让出部分地基后,这两条巷子才得以贯通。此举方便了当地的居民,街坊邻里盛赞方、姜两家为“仁义之家”。官府得知此事后,特意在巷口竖起题有“仁义巷”的横匾,以表彰其德行。自此,狮子巷改称为仁义巷。

还有另一种说法,认为忠孝巷先有其名,民国时期,聱察局以“忠孝仁义”对街名进行调整,因本巷南口东折通往忠孝巷,故更名为仁义巷。此说仅供参考。

来源:成都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