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与中国古典诗词素来形影相伴。历代文人雅士纵情于酒,赋诗填词,留下了无数传世不朽的饮酒佳作。

魏武帝曹操《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李白《将进酒》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晏殊《浣溪沙》中,“一曲新词酒一杯”——古典诗词与酒的纠葛似乎成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绵长传统。

本文所分享的《水调歌头·中秋》,乃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传世之名作,堪称史上最负盛名的饮酒词。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苏东坡时任密州知州。词作开头的自序中,苏东坡详细说明了创作背景:“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此言丙辰年中秋,苏东坡痛饮至天亮,酩酊大醉后写下此词,其中寄托着对胞弟苏辙的深切怀念。需要注意的是,当时苏东坡离开密州时,与苏辙已失联七年。可以想象苏东坡仰望中秋之月时的满腔忧愁。于是便有了这首佳作,它将人世间的离愁别绪升华到了对宇宙人生的哲学思考。

《水调歌头·中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诗词开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两句即为千古名句。它从普通的赏月之情,上升到对明月起源、宇宙起源的追溯。即天上的明月究竟何时诞生,我举酒遥问苍穹。从这两句中,便可见苏东坡的豪放之气和不凡胸襟。而迫切求知的心情,也为后文苏东坡的登月遐想做了铺垫。

紧接而来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紧承开篇句意。即不知在天宫,今夜是哪个年份。抱着这种疑惑,苏东坡开始遐想,即“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想乘着今晚的清风回到天上去,但又担心在天上美玉砌成的楼宇中,承受不了高耸九天的寒冷。

从这三句来看,苏东坡之所以会有登月的遐想,一方面源于他对明月起源、宇宙起源的探索,另一方面则是源于对现实人间的厌倦,因此想要超脱物外。但最终,苏东坡还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即与其飞往天上高寒的月宫,倒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与自己的清影起舞。可见,苏东坡念念不忘的仍是人间,也就意味着他尚且放不下世俗。

那么,苏东坡为何会有如此矛盾的想法?这便是下文中所要表达的主旨,即苏东坡在人间还有无法忘怀的亲情。“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秋节因思念胞弟苏辙而无法入睡。“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呀,你不应该有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由此可见,苏东坡心中离愁之深。也表达了苏东坡对天下离人不幸的同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意为我明白人有悲欢离合的转变,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就难以两全。这里,苏东坡既是为明月开脱,也是对自己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的表露,即对未来抱有希望。故他在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希望这世上所有人都能长久的健在,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同一片月光。

<img data-image_ids="[]" data-story_i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