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中的“纟”,意为绞丝旁,带此偏旁的字大多与丝线有关,如编、织、绳、线等。而与丝线并无直接关系的纸是怎么来的呢?

在古时,技术不算发达,养蚕人偶然发现,将蚕茧浸泡在水池中抽取丝线后,水中飘浮着很多绒絮状的浮物,这些浮物逐渐聚合在一起形成薄片,风干后竟然可以用来书写,这就是纸的雏形,但这种纸张十分脆弱粗糙。

东汉和帝时期的蔡伦在朝中担任中常侍,负责为皇帝准备日常所需的物品。那时,人们已经开始使用纸张,但普遍使用的是由丝绸制成的丝帛,价格昂贵,且不易保存和携带。

蔡伦面对当时纸张的稀缺和不便,经过不断思考和实验,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他利用树皮、麻线头、破布、旧渔网等废旧材料,成功研制出一种经济实惠、使用方便的纸张。蔡伦的造纸术让纸张走向普及,不再是少数人的奢侈品,普通百姓也可以使用它了。为了感谢蔡伦的贡献,人们将这种纸称为“蔡侯纸”。

蔡伦的造纸法大致如下:将材料浸水软化后捣碎,煮成浆糊状。然后用细竹帘在纸浆中轻轻晃动,让纸浆附着在竹帘上。待纸浆稍干后,小心揭下,叠在一起,并压出水分,整理平整。最后将压好的纸张烘干,即可得到纸张了。

如此看来,一张纸的制作需要经过繁复的工序,我们应当珍惜每一张纸,合理使用,避免浪费。

本文所用图片和视频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