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指导生产经营活动的准则,是贯彻《安全生产法》的重要保障。

当前,部分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设存在以下问题:中小微企业缺乏专业管理人员,不清楚如何制定合理的制度;有的企业制度不切实际,脱离生产经营实际;还有些企业制度不全面不系统,无法有效规避风险。

为此,结合PDCA循环模式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设实践,提出以下主要流程和方法:

一、基础准备

基础准备是做好规章制度建设的根基。主要包括清单统计和危险源辨识两个步骤:

第一步,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形成“三大清单”:作业活动清单、设备设施清单和部位场所清单。清单的统计要全面、精细,确保制度的完整性和针对性。

第二步,结合清单,按照活动、设备、部位三方面进行风险点划分。并基于风险点进行危险源辨识,为后续的制度建立提供依据。

二、重点工作

实施阶段是规章制度建设的主体部分,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识别。根据规章制度建设计划,识别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采用结构化思维,将这些内容分为业务、支持、监督和应急四个类别。其中,业务是核心,其他三个方面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层次对业务进行支撑。

第二,技术措施和行为措施制定。将相关的标准规范分解为危险源的行为措施和技术措施,形成安全作业指导书和安全技术文件。这些措施是规章制度的基础,确保制度的实际操作性。

第三,管理制度文件建立。综合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技术措施,结合危险源辨识结果,形成全方位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应包含引用文件、适用范围、人员职责、管理程序、考核标准和报告记录等内容,形成统一的模式。

第四,制度文件运行。通过培训教育、执行监督和激励约束,落实规章制度。制度的有效性需要通过切实执行来检验。

建立清晰、操作性的实施细则,例如:对于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具体的责任清单;对于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建立岗位安全培训记录,将宏观的制度转化为易于执行的微观细节。

依据明确的制度和实施细则,收集和记录运行数据,形成可追溯的运营日志。例如:对于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通过建立工作清单,让不同层级的管理人员签署安全目标责任书和承诺书,确认并履行岗位职责,定期检查执行情况,形成责任确认记录、执行记录和考评记录。

上述制度文档、实施细则和运行日志共同构建了系统的安全保障“大架构”。

第三,开展定期审查

审查是安全制度建设的关键阶段,也是验证“大架构”顺畅运行与否的关键反馈环节。由于生产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如生产工艺调整、人员变动、法律法规更新、突发状况等),需要对规章制度进行定期审查。通过与现行法律法规和生产环境的对比,对制度适宜性进行全面、多角度、立体化的评估,并生成审查记录,这是审查阶段的主要任务。在此过程中,应坚持“系统思维”和“破除思维”:“系统思维”确保审查全面无遗漏,例如,可使用检查清单的形式进行审查;而“破除思维”则强调对现有制度保持怀疑,通过持续改进,才能确保制度与现实情况保持高度契合。

第四,持续改进

处理阶段是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设的收尾与衔接阶段,既是上一循环的总结,也是下一循环的开端,扮演承上启下的关键角色。与早期阶段相比,改进工作更为精细,可能侧重于局部、重点和分散的改进,相对轻松。但处理阶段不容忽视,审查环节发现的与现有内外环境不符的制度,必须在处理阶段及时修订和更新,最大程度缩小法规要求与实际行动之间的差距。规章制度的修改应当采取多种措施,加快制度改进进度。

通过“计划、实施、审查、处理”这四个阶段,“重大风险源识别、危险源辨识、法律法规甄别、行为技术措施制定、规章制度建立、制度文件运行、制度审查评估、制度持续完善”等具体环节共同形成较为固定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设框架,为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设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