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落 1

海尔这个品牌非常熟悉,但其名称的由来却鲜为人知。这家由张瑞敏创立的企业,始于家用电冰箱,逐渐发展成为家电行业的“中国之光”。它也为青岛这座滨海城市增添了除了青岛啤酒之外的另一张“名片”。虽然这是一家纯粹的中国公司,但它与德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连其名字都来自一家德国公司。

段落 2

段落 3

一切始于改革开放,计划经济时代结束不久,所有工厂都面临生存问题,海尔也不例外。没有了以往的固定订单,工厂的效益完全取决于销售的产品数量。如果工厂的产品滞销,堆积的原料、工人工资以及庞大的员工医疗、教育和养老费用分分钟都会压垮工厂。海尔急切地寻求出路。

段落 4

段落 5

张瑞敏判断,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家用电器的需求肯定会上涨。但是生产什么电器好呢?收音机的话,市场上已经有了很多老品牌,根本竞争不过。电视机吗?技术难度太高,估计等不到研发出来,海尔就已经倒闭了。

段落 6

段落 7

经过再三考虑,张瑞敏还是把目标投向了电冰箱,毕竟这是海尔的老本行,算是有些技术储备,上手应该不难。为了稳妥起见,海尔还引进了一家德国公司,利勃海尔集团。正是与利勃海尔的合作,诞生了“海尔”这个中国品牌。在此之前,张瑞敏所在的工厂有一个很古老的名字:青岛电冰箱总厂。

段落 8

段落 9

利勃海尔公司成立得更早,二战期间就已建成,在与青岛电冰箱总厂合资时,已经是一家拥有 40 年历史的老企业。虽然现在提及利勃海尔,更多的是在工程机械领域,但它也一直生产电冰箱。不常见的原因可能是,它的产品真的有点太贵了,最便宜的也要几万元。所以我以前不知道不是因为我不行,而是因为我太穷了。

段落 10

段落 11

回到正题,自海尔品牌诞生以来,凭借着利勃海尔的技术共享,它迅速掌握了家用电冰箱的各种生产技术,工厂的产量日益提高,海尔员工都沉浸在转型成功的喜悦之中。只是在这繁荣的表面之下,海尔的内部已经开始浮现出危机,甚至可能给海尔带来灭顶之灾。

段落 12

段落 13

当时引入外国公司和中国企业合资,在许多行业都很常见。面对中国这个人口庞大的市场,外国企业希望更快速地占据市场,而中国企业拥有地利优势,所以一方出人,一方出技术成为普遍做法。虽然让中国企业学到了很多先进技术,但管理经验还没跟上来,依然延续老一套做法,质量管理更是无从谈起。

段落 14

无论产品销售情况如何,钱款已经入账,对于当时的制造厂家来说,反馈和售后问题从未在计划之中。尽管技术引进了外国公司的支持,但管理经验仍然停滞不前,这是许多公司初期产品优秀,随后陷入偷工减料、被市场淘汰的典型原因。

购买海尔冰箱的许多消费者发现,产品存在各种使用问题。在当时,电冰箱被视为家庭的“大件”,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消费者会对海尔产生终身不信任,若海尔不予以重视,倒闭破产只是时间问题,竞争对手随时准备占领市场。

类似于凤凰永久牌自行车,在当时依靠国货情怀占领市场,但现在仅剩共享单车代工厂的身份。自有品牌几乎已被人遗忘。因此像海尔这样的公司,虽然初期众多,但只有经历过痛苦教训的才能屹立至今。

张瑞敏得知此事后亲自前往生产车间,对76台有问题的冰箱进行了砸毁,此事迅速传遍大街小巷。不清楚海尔是否对此进行宣传,但此事件成为海尔品牌形象的塑造元素,强调产品质量可靠,杜绝次品流入市场。

事实证明,提及张瑞敏砸冰箱事件时,人们对海尔都抱有正面印象。再加上后来海尔兄弟的动画片投资,使海尔在中国获得广泛认知。在产品质量和价格相近的情况下,品牌形象成为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

观察如今的手机市场,小米、华为都试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