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生以《春秋》为业,但他的言行举止却成为了后世尊崇的典范。其中,孔子与弟子子路的对话「孔子问欹器」,不仅体现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思想,更包含了他的至理名言「满则覆」,道出了他的为人处世之道。

庖黍不盈仕掛け

在《荀子·宥坐》中记载:

孔子游访鲁桓公庙,见堂上放置着一种奇特的器物,底部厚重底部尖削、口沿宽敞,放入不同容量的水会呈现不同状态:空置时倾斜,放半满时挺正,满溢时则会倾倒。

孔子问守庙之人,得知这器物名为宥坐,是用作警戒世人的,寓意为人处世应遵循中庸之道。

于是孔子让弟子往器中注水演示,验证了宥坐的特性。孔子见状,感慨道:「满则覆,焉有过于满盈而能不倾倒的道理呢?」

子路问道:「是否有所谓盈而不覆的办法?」

孔子答道:「有智而不自恃,有功而不自负,有勇而不自我炫耀,有财而不炫耀,以谦逊谨慎之心应对境遇。如此便是减损盈满之道。」

宥坐器之启示

宥坐自古就有记载,老子弟子辛文子所著《通玄真经·守弱》中称之为「侑卮」。而尖底下水器则起源于仰韶文化,是其灌溉工具「甀」的原型。

到了春秋时期,宥坐逐渐失去了其实用价值,演变为一种警世之器,用以提醒人们「满则覆,虚则欹」。由于其含义深远,宥坐成为了「座右铭」一词的来源。

孔子引申之论

孔子见宥坐,联想到世人为人处世的道理,告诫弟子:当自己才华出众之时,不骄不躁;当自己功成名就之时,不贪图虚荣;当自己勇武威猛之时,不妄自尊大;当自己富有尊贵之时,不忘谦卑节俭。唯有如此,方能长久不败。

譬如人生就像宥坐一样,不可过满,不可过空。满则遭倾覆,空则难以立足。唯有保持平衡,方能安稳常在。

君子戒盈之道

鲁桓公将宥坐置于宗庙,旨在提醒自己施行中庸之道,戒骄戒躁。孔子见此叹道:「满则覆」,为历代君王所重,清朝皇帝更将宥坐放置紫禁城中,警示自己谨慎用权。

故事之寓意

孔子问宥坐的故事包含了丰富的哲理,它告诉我们:

对于个人而言,空虚无知难以自立,唯有不断学习才能有所成就,但过分自满容易跌倒;

对于国家而言,经济薄弱难以富强,唯有发展自身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但盛极必衰,应居安思危;

对于世人而言,应知己知彼,不断进取,方能永立不坠。

在中华文化的精髓中,“中庸”思想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强调“适可而止”、“功成身退”的智慧,这也体现在“八九不离十”的谋略之中。这种“满招损,谦受益”的处事哲学不仅渗透于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也深刻地影响着现代生活。

在古代,聪慧的先民创造了“欹器”,一种巧妙的计时工具。当水滴匀速流入欹器时,它会触发一系列的机械动作:水箱倾倒、倾斜、复位。这一过程周而复始,就如同沙漏一样,实现了精准的计时。同样的原理也应用于现代的矿车、冲水马桶和气象观测仪器。

欹器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高超的科学技术水平,更是先民辩证思想的结晶。它体现了对自然万物的观察、思考和抽象概括,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是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孔子曾探究欹器背后的道理,你是否有所启示呢?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陈卫卫)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持续更新精彩的历史文章,诚邀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