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一位无惑、无忧、无惧之人

梁启超 1922 年在苏州学生联合会演讲

各位同学,我在南京讲学已将近三个月。苏州学界多次来信邀请,可惜我在南京每日课务繁忙,难以分身前往。今日来到此地,能够与全城各校师生齐聚一堂,我深感荣幸。但有一事恳请各位同学见谅:我过去一个月来偶感微恙,勉强支撑,今日恐难以作长篇大论,难免让各位失望了。

请问大家,为何进入学校?我想每个人都会齐声回答:为了求学问。再问:为何求学问?你想学些什么?恐怕各人答案便不尽相同,甚至回答不上来。同学们,我替你们总结一句:为了为人处世。你在学校里所学习的数学、几何、物理、化学、生理、心理学、历史、地理、语文、英语,乃至哲学、文学、科学、政治、法律、经济、教育、农业、工业、商业等,都只是做人所需要的手段,不能仅靠这些便能达到做人的目的。无论你这些科目学得多么精通,你是否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还是另一回事。

人类心理包含认知、情感、意志三个部分,我中华先哲将这三部分圆满发展的状态称之为“三达德”——知、仁、勇。为何称之为“达德”?因为这三者是人类普遍道德的标准,三者缺一不可才能成就一个人。三者齐备的理想状态如何呢?孔子说:“知者无惑,仁者无忧,勇者无惧。”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现在所说的知育、德育、体育是不正确的,德育范围笼统,体育范围狭隘。——知育应教导人不惑,情育应教导人不忧,意育应教导人不惧。教育家教导学生,应以这三者为目标;我们自我教育,也应以这三者为目标。

如何才能不困惑呢?关键是培养我们的判断力。培养判断力,最起码应具备一定的常识;对自己的职业必须有专门知识;进一步,还应具有遇事能判断的智慧。如果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听到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食,说是蟾蜍贪嘴。那么,一定会导致事事拿不定主意,遇到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算命去解决。真可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学校里的小学、中学所教授的知识,就是要让人们掌握许多基本常识,免得凡事都盲目摸索。但仅有这点常识是不够的。我们做人,总要有一技之长。这门职业也不是我一人凭空而来,从前已经有很多人做过。他们积累了许多经验,发现了许多原理、原则,这就是专业知识。我若想从事这项行业,就必须掌握这项专业知识。例如我想成为农民,如何改良土壤,如何改良种子,如何防范水灾、病虫害……等等,都是前人经验总结成的知识。我们有了这种知识,用它来处理这些事情,自然会不困惑;否则就会迷茫不解了。务工、经商……等等,也都各自有其专业知识,也是如此。我想成为财政家,各种税收能产生什么结果,各种公债能产生什么结果……等等,都是前人经验总结成的知识。我们有了这种知识,用它来处理这些事情,自然会不困惑;否则就会迷茫不解了。教育家、军事家……等等,也都各自有其专业知识,也是如此。我们在高等院校所习得的知识,就是这一类的。但仅仅靠这些常识和知识就够了吗?还不够。宇宙和人生是活的,不是死的;我们每日所遇之事理是复杂、变化的,不是简单的、一成不变的。如果我们只是学过这一件事才会处理这一件事,那么,遇到一件没学过的事情来到我们面前,就不知所措了。我们还要培养整体智慧,才能形成根本的判断力。这种整体智慧如何培养呢?第一件事,就是要把我们过去浮躁的思维好好磨练一番,使其变得细致且扎实;这样,无论遇到多复杂的事情,我们都能从头到尾想清楚它的条理,自然不会困惑不解了。第二件事,就是要把我们过去混沌的思维好好调养一番,使其变得清明;这样,当一件事情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才能从容不迫、清晰透彻地判断它,自然不会困惑不解了。上述的常识、知识和整体智慧,都是知育的要素;其目的在于让人们做到“知者无惑”。

如何才能无忧呢?为何仁者能无忧?要理解这个道理,首先要了解我国先哲的人生观。“仁”之一字,包含儒家人文主义的全部内涵。“仁”究竟是什么,很难用言语来解释。勉强解释一下,可以说:是普遍人格的实现。孔子说:“仁者,人也。”也就是说,人格完善就叫做“仁”。但我们必须明白:人格不是一个人可以单独体现的,而要从人和人的关系中体现出来。所以“仁”字从二人,郑康成解释为“相人偶”。总而言之,要把彼此的情感相互激发,融为一体,才能成就我的人格。因此如果不讲人文主义,那就无话可说了;讲到这个主义,当然归于普遍人格。换言之,宇宙即人生,人生即宇宙,我的人格与宇宙无二无别。体会到这个道理,就叫做“仁者”。那么,这种“仁者”为何能无忧呢?凡忧虑之来源,不外乎两端:一曰担忧成败,一曰担忧得失。我们有了“仁”的人生观,就不会担忧成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明白,宇宙和人生永远不会圆满,所以《易经》六十四卦,始于“乾”而终于“未济”;正是在这永远不圆满的宇宙中,我们才能永远创造和进化。我们所做的事情,不过是在宇宙进化几万里的长途中,向前挪动一寸两寸,何配称为成功呢?那么,不做如何?不做就等于连一寸两寸都不向前挪,那可真是失败了。“仁者”洞察这种道理,相信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凡事去做便不会失败;所以《易经》说:“君子以自强不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们又相信凡事都不会成功;几万里路才挪动一两寸,能算成功吗?所以《论语》说:“知其不可而为之。”你想想:有这种人生观的人,还有什么成败可说的呢?

我们有了“仁”的人生观,就不会担忧得失。为什么呢?因为认定这件东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连人格都不是单独存在的,无法明确地划分这一部分是我的,那一部分是别人的,那么,还有什么东西可以为我所得?既然没有东西为我所得,当然也没有东西为我所失。我只是为了学问而学问,为了劳动而劳动,并不是拿学问劳动等等做手段来达到某种目的——可以为我们“所得”的。所以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持

诸位,让我们以“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为人生准则,自省当下,哪一项已有所得?哪一项略有把握?倘若一项也达不到,毫无丝毫把握,那可是极其危险,你的为人处世恐将难以圆满!而当今学堂教育,第二层的情感教育、第三层意志教育可以说荡然无存,仅剩第一层知识教育。即使是知识教育,也仅限于常识及学科知识,而我所强调的整体智慧,培养根本判断力的教育,却完全缺失。这种贩卖智识杂货的教育,其后果令人不寒而栗!如今此等教育一时难以革新,求知的青年别无他处可受教化。诸位,你们是否仍要成为合格的人?意识到危险了吗?只有自己振作精神,寻求自救之道,无人可以救你!

诸位,千万不要以为获得一些零碎的知识就是有学问!直言不讳地说:如果你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人,知识当然是越多越好;而如果你注定担当不了此重任,知识越多反而有害。不信的话,想想那些被天下唾骂的卖国贼,他们是有知识还是无知识?再想想那些被人深恶痛绝的官僚政客,他们是有知识还是无知识?诸位要知道,这些人在十余年的学堂生涯中,意气风发,天真烂漫,与诸位何曾有过二致?为何却堕落至此?正如屈原所言:“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天下最令人痛心疾首之事,莫过于看着一群原本纯良的青年一步步走向歧途。诸位,请猛醒吧!当下你们所厌恶、怨恨之人,便是前车之鉴。

诸位,你现在是否充满疑惑、沉闷、悲哀、痛苦?是否觉得外界的压力难以抵御?我告诉你,你的困惑源于你的无知,你的忧患源于你的无情,你的恐惧源于你的无勇。这都是因为你的知识、情感、意志尚未经过修养和磨练,所以你尚未真正成长为一个人。我期待你们产生强烈的自觉意识,自觉才会自救。那么,学堂之外当然还有广阔的学问天地,你可以从经书史册中寻得良师益友!

诸位,醒醒吧!培育你的根本智慧,体证你的人格和人生观,捍卫你的自由意志。你是否能成人,就看这几年了!

周国平公众号(ID:zhouguoping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