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不只是高居云端受后人膜拜;英雄,也可以安卧地下而寂寂无闻。《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张小敬就是如此。

英雄不只能高高在上地受人仰视,也可以默默无闻地长眠于土下:《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张小敬便是如此。

历史已远逝。后人再回望历史,往往会融入个人的观察和思考,而赋予历史以新的意义和价值取向。这样的历史表达才有更高的人文价值,也凸显出史家更高层次的学术涵养和文化底蕴。历史演绎不是对历史的翻版和复述,这样的演绎毫无意义;而是对历史的再创造,或者说是重塑精神历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马伯庸的新作《长安十二时辰》比《两京十五日》写得要好的多。

随着历史岁月的流逝,当后人回溯过去时,常会融入自身的视角与思考,赋予历史以新的意涵和价值观。这种诠释历史的方式具备更高的精神价值,彰显了历史学家深厚的学术素养和文化底蕴。故而,历史演绎并非简单的复述与复制,这样的演绎毫无意义,而是对历史进行再创造,或曰重建精神历史。从这一角度来看,马伯庸笔下的《长安十二时辰》远胜于《两京十五日》。

《长安十二时辰》就是一个英雄的悲情故事。讲述了唐朝上元节前夕,长安城陷入危局,长安死囚张小敬临危受命,与李必携手在十二时辰内拯救长安的故事。张小敬出身行伍,后受任为主管侦缉逮捕的官差“不良人”,长期协调维护地方安全工作,但却因违法被关押于狱中。负责长安城治安的靖安司发现了混入城内的可疑人员,由于张小敬对事发地点人事与地理相当熟悉,靖安司特例委派张小敬戴罪立功、侦破此案。经过张小敬的一番调查,发现敌人的阴谋是为了在上元节晚上的集会中制造混乱。距离上元节花灯大会只剩下短短的几个时辰了,张小敬必须在上元节花灯大会前抓住搞破坏的刺客。在调查与追捕中张小敬还发现靖安司中竟然有敌人的内应,在一次次的斗智斗勇中,张小敬终于在最后关头揭穿了背后主谋,阻止了破坏的发生,解救了长安城里的黎民百姓。

《长安十二时辰》勾勒了一个英雄的悲壮故事。唐朝上元节前夕,长安城陷入危难之中,长安死囚张小敬受命于危难之际,与李必携手,于十二时辰内解救长安的故事。张小敬出身军伍,后被委以侦缉逮捕的官差之责,长期维护地方治安,却因违法而身陷囹圄。肩负长安城治安之责的靖安司发现城内混入可疑人员,而张小敬对事发地点及人物地理娴熟,靖安司破例调遣张小敬戴罪立功,侦破此案。经过一番侦查,张小敬发现敌人的阴谋旨在在上元节晚上的集会上制造混乱。上元节花灯大会迫在眉睫,张小敬必须在花灯大会前逮捕破坏分子。在调查和追捕的过程中,张小敬发现靖安司内部竟有敌人的内应,经过多次斗智斗勇,张小敬终于在最后关头揭开幕后主谋,阻止破坏,解救了长安城百姓。

整个故事的展开都围绕张小敬一人而设,整个案件的侦破都系于张小敬一人之身。故事的后半部分,靖安司官署被焚,重组的靖安司成了张小敬的敌人,狼卫、蚍蜉、铺兵、不良人、骁武卫,无论正邪的各路势力都成了张小敬的敌人,李必被抓,檀棋和岑参逃亡,伊斯受伤,曾和张小敬并肩作战的人悉数退场,张小敬彻彻底底成了一个孤军,他几乎陷入了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绝望境地。上至达官贵人、下至绳末小吏,人人唯己私利,只有他一个人,还在死扛。一个人对抗一座城,何其渺小,又何其艰难。如果张小敬选择退缩、逃避,无可厚非,而且他是有机会逃走的。但他没有,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对抗,选择了拯救,选择了力挽狂澜,独闯兴庆宫,以一人之力扶累卵于即倒、擎大厦之将倾。这就是张小敬作为英雄的一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泰山压顶,不改初衷。其冷静,其坚毅、其隐忍,其决绝,都是一个英雄应有的品格。

整个故事围绕张小敬展开,案件的侦破也系于张小敬一人身上。故事后半部分,靖安司官署被焚毁,重组后的靖安司成为张小敬的敌人,狼卫、蚍蜉、铺兵、不良人、骁武卫,无论是正派还是邪派势力,都成了张小敬的敌人,李必被捕,檀棋和岑参逃亡,伊斯受伤,曾经并肩作战的人悉数退场,张小敬孤身一人,几乎陷入绝境。上至达官显贵,下至绳末小吏,人人自私自利,唯有他一人还在拼死抵抗。孤军一人对抗一座城,是何等的渺小,又是何等的艰难。如果张小敬选择退缩、逃避,也是情理之中,而且他也有机会逃走。但他没有,他毅然决然地选择对抗,选择拯救,选择力挽狂澜,独自闯入兴庆宫,以一己之力扶持岌岌可危的鸡蛋,支撑摇摇欲坠的巨厦。这就是张小敬作为英雄的一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泰山压顶,初心依旧。他的冷静、坚毅、隐忍、决绝,都是一个英雄应有的品质。

张小敬的平民英雄形象,还表现在,他拯救长安城,并非为了个人私利,为了飞黄腾达,为了名垂青史,他的初衷很简单,就是长安城里的普通百姓。李必问他为什么选择拼了命保护长安,他说妇人每天在日落时洗衣,东面谁家的儿子上私塾了,他想保护的是这些。这些朴实的话语,朴实的想法,朴实的表达,胜过千万句豪言壮语。这也是一个平民英雄普遍具有的情怀。我们常常说爱国,但“国”的概念是很模糊的,我们爱的其实是这片土地上的一些景色,一些人。张小敬的每次选择都有取舍,有信念,不顾一切保护自己想保护的,这才是英雄。

张小敬的平民英雄形象还体现在他拯救长安城,并不是为了个人利益、飞黄腾达或青史留名,他的出发点很简单,就是长安城的普通百姓。李必问他为何选择拼死保护长安,他答道,妇人在日落时洗衣服,东面哪家的孩子去私塾了,他想守护的就是这些。朴实的话语,朴实的思想,朴实的表达,胜过千言万语。这也是平民英雄普遍的情感。我们常说爱国,但“国”的概念很模糊,我们真正热爱的是这片土地上的景物和人物。张小敬每次的选择都伴随着取舍和信念,不顾一切地守护自己想守护的,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读完此书,你或许会生出“张小敬这样拼到底值不值”的疑惑,也会为张小敬的付出喊冤叫屈。其实,这就是一个悲情英雄最动人心之处,也是这类英雄的共性,自古而然,中外而然。众人昏昏我独醒,众人谔谔我独清。为民,救民于水火,但讲付出,不问前程。这让我想到了普罗米修斯,想到了精卫,想到了无数默默无闻的历史人物。他们就是一个又一个的张小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马伯庸塑造张小敬的形象是成功的,是立得起来的。

读罢此书,你或许会疑惑“张小敬这样的奋战是否值得”,也会为张小敬的无私付出感到不平。但,这正是悲情英雄最打动人心之处,也是这类英雄的共性,亘古不变,普世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