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今浙江金华浦江人。自小体弱多病,家境贫寒,但他依然聪颖勤学。元末辞官隐居,修道著书。明初受朱元璋征召,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奉命主修《元史》。死后谥号文宪。

《送东阳马生序》创作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马君则是浙江金华东阳(今属浙江)人,太学生。洪武十年,宋濂已告老还乡,次年应诏进京,同乡后辈马君则即将回乡探亲,前来拜见。宋濂作此序以勉励之。此序属于赠序,“君子赠人以言”之意。本文是劝勉后学的赠序,也是劝学中的经典之作。不同于《荀子·劝学》的巧譬妙喻,和韩愈《师说》的针砭时弊,本文的特点在于自然亲切,感同身受。宋濂从自己求学的艰辛讲起,言及自己向学之志坚,求知之诚,尽管条件艰苦,终能有所成就。而今日太平盛世,求学条件极佳,后生若立志专心,学问必能取得较大成果。宋濂反复强调学习要专心致志,即“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自古以来,贤圣无不强调专注之理。

宋濂求学经历

幼时即酷爱读书。(余:本人。嗜学:爱好学习。)家贫,无从取得图书阅读,(无从:没有途径,没有办法。致:取得,得到。)只能经常向藏书之家借阅,(假借:借用。假:借。)亲手抄录,并按期归还。天气寒冷,砚台上的墨水结冰,手指僵硬不能活动,我也没有松懈。(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弗,不。之,指代抄书。怠:懈怠,松懈。)抄录完毕,立即赶去送还,(走:跑,这里意为“赶快”。 走为会意字。金文字形象摆动两臂跑步的人形,下部象人脚。合起来表示人在跑。)不敢稍有逾期。(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多人借书给我,我也得以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及至到了成年,(既:已经,到了。加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束发戴帽),以表示成年。)更加仰慕圣贤之道,(益:愈发,更加。慕:仰慕,倾慕。圣贤之道:指孔孟儒家的道统。宋濂是一个主张仁义道德的理学家,所以十分推崇它。)又苦于没有博学的老师和名流与之交往,(硕(shuò)师:此处指学问渊博的老师。游:交游。)曾经奔赴千里之外,(尝:曾经。趋:奔赴,前往。)向家乡中德高望重的先辈请教经书。(乡之先达:当地德行高、学问深的知名先辈。这里指金华府(元称婺州)浦江的柳贯、义乌的黄溍等古文家。宋濂曾游学于几位门下。据史实和文中所说情况对看,这里可能是指黄溍。执经叩问:携带经书(指四书五经)去请教。)这些先辈德行高尚,名望很高,(德隆望尊:德高望重。)门下弟子众多,(填:塞入、充满。)但他们对弟子都是有教无类。(稍降辞色:态度始终非常严肃。辞色,言辞和脸色。)我侍立左右,提出疑问并请教道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身侧耳恭敬求教;偶尔遇到他们训斥责问的,(叱(chì)咄(duō):训斥,呵责。)我神色愈加恭敬,礼节愈加周到,(色:神色,礼:礼节,礼仪。)不敢辩解;(复:回复,此处为顶撞之意。)等到他们心情愉快,(俟(sì):等待,等到。)我又再次请教。虽然我资质愚钝,但最终有所收获。(卒:终于。)

当余之求学时,负着书箱,拖着鞋子。深行于幽深的山谷之中,隆冬之时,恶风肆虐。大雪深厚积尺,足部的皮肤冻裂却不自知。(裂:皮肤因冻伤而开裂)艰难跋涉到旅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四肢指四肢。僵:僵硬)旅舍中仆役用水浇灌,用被子包裹保暖。久而久之,才缓和过来。暂居于旅店中。店主每天只煮两次饭。没有美味珍馐佳肴可享用。同居的学子都穿着锦绣衣衫。戴着饰有红缨和珠宝的面帽。身悬白玉佩环。腰间佩刀,右方佩戴香囊。光彩夺目,宛如神人;(烨:光辉)我却身披粗布长袍,衣衫破旧。(粗布:粗糙的棉麻布)丝毫不觉艳羡。(羡慕)因为心中自有乐趣,并不觉得饮食衣物不如他人。我的勤勉艰苦正是如此。

如今虽已年老。(耄: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并未有所成就,仍有幸跻身于儒士行列,且蒙受皇恩浩荡,紧随公卿之后,(紧随:紧跟在后面)每日侍奉陛下,启奏问询,四海之内也谬赞我的名声,更不用说才华远超于我的人了?如今太学的学子们,(太学:明代中央政府设立的最高学府)国家每月供给俸禄,父母每年赠送冬夏衣服,无须担忧饥寒交迫。在宽敞的房屋中诵读经书,没有奔波劳碌之苦;有国子监司业和博士担任导师,(国子监司业:国子监副长官,负责儒学教育)但凡不懂之处,总是尽心尽力解答;所需要的书籍,都汇集于此,无需像我一样抄写,找人借阅才能见到。倘若学业不精,品德未成,(倘若)就不是因为天资低下,(天资:天赋的禀赋)而是因为心思不如我专注,岂能归咎于他人呢?

东阳马生君则,自入国立大学两年,同窗甚称赞其贤能。

我早上到皇宫,君则以同乡后輩的身份拜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送给(表示尊敬)我。

他的文辞流畅通顺,与他辩论,言语和顺,神色平和。

他自称少年勤奋刻苦,的确称得上是一位优秀的学者了!他就要回去探望亲人,我因此向他讲述治学之艰难,告诫他。

他说我勉勵同乡努力學習,這正是我的心願。而诽谤我自夸受到君王的赏识,而对同乡人驕傲,岂能真正了解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