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已有的:
– 1.朗诵、背诵诗歌。
– 2.通过师领读、学生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获得一种感性认识。
–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修改后的:
– 1.朗诵、背诵诗歌,感受诗歌意境和情感。
– 2.通过合作探究、创设情境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涵,体会作者情感。
– 3.赏析诗歌语言和表达方式,了解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措施】
教学重点:
已有的:
– 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
修改后的:
– 领悟诗歌情感,探究诗歌意境。
突破措施:
已有的:
– 诵读法、小组合作学习
修改后的:
– 情景体验、合作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
已有的:
– 提前预习这首诗,搜集有关的作者、背景资料,搜集有关柳的诗句。
修改后的:
– 搜集诗歌相关的背景资料、创作背景,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经历。
– 预习诗歌内容,标注生字词,对诗歌主题有初步了解。
老师:
已有的:
– 制作课件。
修改后的:
– 准备诗歌相关背景资料、典型赏析案例。
– 设计富有情境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兴趣。
【教材分析】
已有的:
– 《春夜洛城闻笛》是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后课外古诗词,本文所选四首诗是四位诗歌大家的代表作品之一,分别抒发了清幽淡泊心态、思乡之情、远戍思归以及暮春惜春之情,古诗词学习因学生阅历和积累原因,理解较为困难,因此诗歌学习需要在背诵掌握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品味意境,体悟感情,成长人性,因此课堂引领方向要导向正确并且深刻的方向,若学生没能完全领悟,教师应加以引导和点拨,从而感受作者的对生命的思考,进而思考自身的人生之路。
修改后的:
–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是一首羁旅思乡之作。诗歌通过描绘春夜洛城闻笛的场景,抒发了诗人身处异乡、思乡怀亲的复杂情感。
– 古诗词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形象思维力和审美情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象、情境、情感,体会诗歌蕴含的思想文化价值,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
【学情分析】
已有的:
– 诗词音韵优美、含蓄隽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具有陶冶情操、启迪人生、提高艺术修养的作用。“语文课标”指出,初中古诗词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层次: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传授古诗词鉴赏知识;设计切实有效的教学内容。但对当下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学情分析发现,初中生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不高,对古诗词掌握理解程度距离新课标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提供更具体、丰富、有效的教学内容。
修改后的:
– 结合学情,中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存在以下特点:
– 对古诗词语言的陌生感;
– 对古诗词意象的理解困难;
– 对古诗词情感的共鸣不足。
– 教学设计应聚焦学情,从以下方面着手:
–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升理解;
– 引导探究,深入文本,培养能力;
– 拓展延伸,拓展视野,厚植素养。
【导学设计】
已有的:
– 1. 填空
修改后的:
– 1. 配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设计导学任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情感:
– 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创作动机。
– 赏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景,体会诗人思乡之情的复杂性。
– 分析诗歌语言和表达方式,学习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过程】
已有的:
– 一、 导入新课:
– 二、 新课教学
– 三、课堂小结
– 四、板书设计
修改后的:
–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 引导学生观察春天的自然现象,感受春天的美好。
– 播放音乐《春江花月夜》,营造思乡的音乐氛围。
– 朗诵诗歌,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 二、品味意象,理解情感
– 引导学生解读诗歌中出现的意象(玉笛、杨柳、故园),体会其象征意义。
– 结合诗歌创作背景,分析诗人思乡怀亲的情感变化。
– 探究诗歌中“折柳”一词的深层含义,理解其文化内涵。
– 三、鉴赏语言,学习方法
– 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语言特点,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 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学习诗歌鉴赏方法。
– 找出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分析其在表现情感、塑造意境中的作用。
– 四、拓展延伸,厚植素养
– 拓展阅读,搜集更多的有关春、柳、思乡的诗歌,体会中华传统文化中对自然、情感的表达方式。
– 鼓励学生创作与诗歌主题相关的作品,表达个人的情感与思考。
– 引导学生了解李白一生漂泊的人生经历,感受其豪放不羁的诗人风采。
– 五、小结反思,内化提升
– 小结诗歌主旨,体会诗人情感,学习诗歌鉴赏方法。
– 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寻找解决方法,内化提升学习品质。
-布置课外作业,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李白诗词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