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作者】苏轼 【朝代】宋

淡月挂疏桐,漏壶静人初息。何人见幽独往来,孤鸿影似碧。

乍惊起回头觅,徒恨无人悉。寻遍寒枝无觅处,沙洲冷落匿。

名词解析:

卜算子,词牌名,北宋时盛行。万树《词律》以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阕各两仄韵。

定慧院:一作“定惠院”,一作“定惠寺”。在今湖北省黄冈市东南。苏轼初贬黄州,寓居于此。

漏壶: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

幽独:幽居之士,形容孤雁。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原指幽囚。引申为幽静、优雅。

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之四:“孤鸿海上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胡评似未谛。

悉:理解。“无人悉“,犹言”无人识“。

沙洲:江河中由泥沙淤积而成的陆地。

背景解析: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十二月或元丰六年(1083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又作定惠院,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苏轼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自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至黄州,至元丰七年(1084年)六月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

译文:

浅显的新月挂在稀疏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空。有谁能看到幽居独处的人来往于夜色中,仿佛天边孤雁般矫健而缥缈的身影。

突然惊醒回头寻找,却徒然怨恨无人了解。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赏析:

苏轼被贬黄州后,虽生活困苦,但他性情乐观旷达,激励全家自立自强。内心深处那份疏离与孤独却是旁人难以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月光与孤鸿的意象寄托情怀,表达了超然物外、蔑视流俗的襟怀。

上阕描绘了深夜庭院的景致。“淡月挂疏桐,漏壶静人初息。”呈现了一个月朗星稀、夜深人静的环境,为“幽独”与“孤鸿”的出场营造气氛。“漏壶”指用漏水的方式计时,“静”即漏水声已止,暗示深夜时分。在如此静谧的夜色中,苏轼步出庭院,仰望明月,这是个格外孤寂的夜晚。月儿似乎也充满意趣,从疏落的梧桐树间倾洒清辉,正如挂在枝叶间。这两句开篇不凡,渲染出一种出世超脱的境界。

接下来两句,“何人见幽独往来,孤鸿影似碧。”周围是如此宁静幽深,在万物安眠的时刻,没有人能像自己一样在月光下孤独徘徊,如同天际孤单翱翔的清幽大雁。先是以“幽独”形容作者的孤傲心志,再以孤鸿点出形象,通过人与鸟的比兴,展现作者高洁自许的心境。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映衬,勾勒出一个孤独却从容的形象。物我交融,意境悠远。

下阕转向作者情绪的直抒。“乍惊起回头觅,徒恨无人悉。”寥寥几字,道尽作者的孤独幽怨。孤独之时,人总会四处张望,回过头来寻找,却只能看到更多的孤寂,“徒恨无人悉”,无人能懂自己的心。四处飘零,无依无靠,令人心酸不已。接下去的“寻遍寒枝无觅处,沙洲冷落匿”,刻画了孤鸿遭遇不幸,满怀怨恨,惊恐不安,在寒枝间穿梭飞舞,始终不愿栖息,最后只能栖居在荒凉冷寂的沙洲,度过寒冷的夜晚。词人以象喻情的手法,借助孤鸿的遭遇,展现作者贬谪黄州时遇到的挫折和内心的孤寂无依,同时传达出作者宁可忍受清冷孤寂,也不愿苟且随流的坚贞气节。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通过拟人手法赋予孤鸿人的思想情感,将主观情感加以客观化,表现手法极为巧妙。

此词意境正如黄庭坚所言:“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超凡脱俗、卓然不群的境界离不开高超的艺术手法。作者“以性灵咏物语”,不拘泥于具体场景的描绘,而是重点刻画孤鸿与自己的精神契合,托物言志;对孤鸿和夜间景象的描写简练传神,将叙事、比喻和拟人有机结合,呈现出幽深空灵、含蓄蕴藉的意境。

评价:

黄庭坚:“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吴曾《能改斋漫录》:“其属意盖为王氏女子也,读者不能解。张右史文潜继贬黄州,访潘邠老,闻得其祥,题诗以志之云:空江月明鱼龙眠,月中孤鸿影翩翩。有人清吟立江边,葛巾藜杖眼窥天。夜冷月堕幽虫泣,鸿影翘沙衣露湿。仙人采诗作步虚,玉皇饮之碧琳腴。”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本咏夏景,至换头但只说榴花。盖其文章之妙,语意到处即为之,不可限以绳墨也。”

黄苏《蓼园词选》:“语语双关,格奇而语隽,斯为超诣神品。”

陈廷焯《词则·大雅集》:“寓意高远,运笔空灵,措语忠厚,是坡仙独至处,美成、白石亦不能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