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落 1

沉默的大多数经典语录

年轻的王小波决心不成为一无所能却偏偏明辨是非的人,因此他成为了沉默的大多数一员。

段落 2

王小波发现,明事理的人鲜少发言,而浅薄无知者却肆意妄言。当这些浅薄言论成为主流后,有理有据的言论就容易遭到非议,于是沉默成为明智之举。

段落 3

王小波认为,为了打破沉默,他开始撰写杂文,并经常自我批判。

段落 4

沉默的大多数经典语录

主流话语逐渐演变为一种权力,即使是普通人的言论,一旦获得广泛认同,也会拥有影响力,形成一种难以挑战的秩序。

段落 5

虽然我们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主流话语中传递的标准往往会压制不同意见。

段落 6

沉默的原因包括:担心招致众怒和相信自身判断的充分性。

段落 7

即便我们知道可以自由选择,但在话语权中,我们也被主流声音所代表。

段落 8

沉默的大多数经典语录

王小波分享了他的人生经历,说明了沉默的原因:来自权威的恐惧、错误的观念以及对讲出来的效用持怀疑态度。

段落 9

王小波认为,从沉默中他领悟到了人性,并因此得以保存了人性。

段落 10

王小波通过社会学研究了解了弱势群体的概念,意识到他们因沉默而被忽视。

段落 11

他最终得出结论:沉默的大多数是历史上最大的弱势群体,他们的沉默出于多种原因,其中包括无能、不便或对话语世界的厌弃。

段落 12

沉默的大多数经典语录

王小波批评了愚蠢,认为它是装腔作势或自欺欺人。他主张理性论辩的重要性,以阐明道理和发掘趣味盎然的事物。

段落 13

王小波认为,沉默会导致优秀的人退出话语权,而平庸之辈则会肆无忌惮地叫嚣。

段落 14

沉默的大多数经典语录

除了常见的世俗追求外,王小波呼吁人们倾听更多元化的声音,拓宽对生活本身的理解。

观察发现,发声最大的往往并非个人见解,而是重复着大众口吻。这种言论因广泛传播而声势浩大,给人不无道理的错觉。

道理不在音量的分贝中,但声量能制造出有理的错觉。

年长者常言:”待你成家立业,抚养子女,便会打消归隐山林的念头。”我明白其深意:子女教育、经济压力、家庭责任。

还有人质问:”父母老去,如何看待你?”我答:这声音太响,太喧嚣。

争辩毫无意义,因他们的论述有无数正反实例,而我的理由仅存于个人喜好和对问题的乐观。无奈之下,我唯有沉默。

但随着时间推移,我愈发清晰地意识到,人们掷地有声的言语多半不必认真对待。就如商贩推销商品,即使款式过时,也会夸赞其合身。并非说其虚假,只是对商贩而言,如此说辞便是真实的。

每个人受认知影响,言语亦受认知约束。绝大多数言语并非完全真实。

沉默的大多数经典语录

某些言论具有隐蔽的欺骗性,甚至可以”代表”沉默者。

疫情之初,有人否定同性恋的存在,于是同性恋者也被”湮灭”,这就是”代表”:当多数人宣称喜欢土豆时,沉默的我被归为”土豆爱好者”,即使我明明喜欢红薯。

可能在你尚未了解自己时,某些言论就对你说道:”无需多想,找份安稳的工作、找个伴侣,安稳地度过余生。”

如果你心存疑惑,不愿被”代表”,便会继续探索。如果你甘于平庸,听到如此言论不禁自省,再看到众人赞同,便很容易被”代表”。

事实上,无论是否真的被”代表”,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有些人明明不喜欢工作,却在坚持;有些人明明没有伴侣,却匆匆结婚;有些人渴望自由,却被房子所困。

为什么?一言堂的洗脑效应。在”三人成虎”的氛围下,人们往往不敢发声。

假设你35岁,未婚,家人对此难以理解,甚至强迫你相亲,你会如何应对?我猜想,绝大多数人会选择沉默,回避家庭矛盾。于是,在类似的事情上,为了避免麻烦,人们不得不保持沉默,寻找借口搪塞。

但沉默的代价是问题的持续发酵。

在某些事件中,沉默利弊共存:一方面,它能避免麻烦,它也难以摆脱麻烦。为了保全自己而沉默,不失为一种明哲保身的策略。

当这些陈腔滥调、千篇一律的言论让你厌烦时,不如开口表达自我,即使无法改变现状,也能表明自己的立场。

立场是宝贵的,有趣的立场藏而不露,无趣的立场四处横行。

沉默的大多数经典语录

无论沉默与否,最终还是要了解一点:

如果你要沉默,那就只沉默自己,不要妄想他人也沉默。同样的,如果你要表达立场,固然没问题,但不要强求人人表态。

就像市面上流行的观点和立场,它们不过是空气,是别人的态度。如果你受其影响,这不是别人强迫的结果,而是你自己的问题。

但我由衷希望,人人都能有自己的立场,并且在这种立场中无需保持沉默。说出你的想法,百花齐放,胜过一花独秀。

文|不有趣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