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艺术——曹氏风筝的制作与历史

风筝制作方法及图案

《红楼梦》中,曹雪芹描绘了大观园中的人物放飞风筝的场景,其中描述了各种造型多样的风筝和放飞的风俗习惯。更值得一提的是,曹雪芹还留下了《南鹞北鸢考工志》,为后人了解风筝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曹雪芹与风筝的故事
据说,曹雪芹的朋友于景连因参军负伤而生活拮据,向曹雪芹求助。曹雪芹得知北京王府的公子哥嗜好风筝,于是制作了一些风筝赠予于景连变卖,没想到竟卖得大为畅销。曹雪芹由此顿悟:“济人以财,解一时之急;济人以艺,养其家糊口”。于是,他在创作《红楼梦》的编写了《南鹞北鸢考工志》。
《南鹞北鸢考工志》与曹氏风筝
在《南鹞北鸢考工志》中,曹雪芹详细记录了43种风筝的制作技艺,并将其编写成通俗易懂的歌诀和绘制成画谱,方便风筝艺人传抄学习。1943年,孔祥泽摹抄此书,并潜心研究歌诀和临摹图谱。随后,他与爱好者费保龄合作复制,并将此风筝命名为曹氏风筝,以纪念曹雪芹“以艺济人”的精神。2011年,北京风筝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曹氏风筝的制作工艺
曹氏风筝的制作包括“扎、糊、绘、放”四项技艺,缺一不可。

风筝的骨架结构对风筝的飞行性能影响至关重要。曹氏风筝在竹条的弹性、硬度和厚度上都有严格的要求。例如,硬翅风筝采用上下两根竹条扎成膀兜,要求上条坚韧,下条柔韧。软翅风筝仅有上膀条,是控制起飞的关键,制作时竹子需要“出汗”(即蒸煮去除油脂和水分),不易变形。燕风筝则结合了硬翅和软翅的特点,采用双竹条扎成翅膀,并配有软片式活摆的尾部,有利于受风、泻风和稳定飞行。

风筝制作方法及图案


风筝纸面的糊制也直接影响风筝的飞行效果,要求自然、平整、随形。糊膀兜时,先将稠糊涂抹在竹条外缘,将纸糊上后平整拉伸,避免外折变形,以确保膀兜糊制均匀。

风筝制作方法及图案


曹氏风筝的绘画遵循“繁而不烦,艳而不厌”的原则,设色绚丽鲜明,在空中呈现夺目的视觉效果,但避免过于艳丽。画面图案常采用谐音取义、由象生意的手法,寓意吉祥。如“蝠”谐音“福”,5只蝙蝠围桃喻示“五福捧寿”。燕风筝则模拟人的面貌,“眉上轩,嘴上翘”,呈现喜气洋洋的形象。

风筝制作方法及图案


风筝的放飞技巧对动态美感的呈现至关重要。例如,放瘦扎燕时,可趁风势突然给线,让风筝高飞并随风摆动,呈现向上钻升的振荡效果。

风筝制作方法及图案

“扎、糊、绘、放”看似简单的四道工序,却包含着精湛的技艺和讲究,需要时间的沉淀和实践的积累,才能有所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