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人和糊涂蛋和奴才》是鲁迅在 1925 年写的一则小寓言,故事梗概如下:

有一天,奴才遇到了一个谨慎人,于是向他滔滔不绝地倾吐苦水,说:“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谨慎人耐心地听着奴才的诉苦,不时还随声附和几句。末了,奴才请教说:“先生!我这样是敷衍不下去的。我总得另外想法子。可是什么法子呢?”对此,谨慎人不伪装同情和安慰,而是说,“我推断,你总有一天会好起来……”奴才听完,顿时觉得心情舒缓了不少,尽管他的处境并未改善,但谨慎人的话还是给了他一定的希望。

聪明人和糊涂蛋和奴才

谨慎人安慰奴才,奴才感激他

然而没过几天,舒缓感就消失了,奴才又动怒了,需要重新找人诉苦,这次他遇到了一个糊涂蛋。奴才含着眼泪对糊涂蛋说:“主人并不把我当人看;他对他的叭儿狗还要好到几万倍……”“胡闹!”富有正义感的糊涂蛋愤愤不平起来。奴才又继续说自己住的小屋暗无天日,没有一个窗。糊涂蛋便给他提了建议——“你不可以去要求你的主人开一个窗吗?”听完这话,奴才战栗起来,他说:“这怎么行?”

看着奴才无助的样子,糊涂蛋决定帮他一把。于是,奴才领着糊涂蛋来到自己住的地方,不料糊涂蛋却突然砸那座破屋子,想为奴才打开一扇窗。奴才见状傻了眼,他不停地高喊:“这不行!主人要生气的!”见糊涂蛋仍不罢休,奴才便满地打滚,大叫起来——“救命啊!强盗在毁我们的屋子了!快来人啊!”

主人闻讯,便派一群奴才来把糊涂蛋赶跑了,接着他表扬了这名告密有功的奴才,夸赞他忠心耿耿。之后谨慎人也来围观,奴才见到了他,便得意洋洋地说:“先生。这回因为我有功,主人夸奖我了。你先前说我总有一天会好起来,实是有先见之明……。”谨慎人也随声附和着——“可不是么……”

聪明人和糊涂蛋和奴才

糊涂蛋帮助奴才,奴才出卖他

在《聪明人和糊涂蛋和奴才》中,谨慎人代表着中国人传统的处世哲学,这种哲学讲究“明哲保身”。谨慎人不仅看透了世道的黑暗,而且还看穿了奴才的奴性。他知道主人的残酷无情是客观存在的,奴才的悲惨生活也并非夸大其辞,但自己并没有能力改变现状,所以虽然同情奴才,但也只是口头上安慰几句,既不得罪到主人,也能获得奴才的好感。倘若他像糊涂蛋那样为奴才辩论,到最后也只会落得一个被打发的命运。

从中国历史的经验中,我们还可以把谨慎人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身处局外的有远见谨慎人。北宋的邵雍是一位平民,他从未做过一天的官,也不曾公开议论时政,他深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道理,在与富弼、司马光这些旧党人做邻居时,每天都只是吟风弄月,不谈论政治;邵雍也受到新党人章淳、邢恕的敬仰,却也从不向他们讲述自己的思想主张。只有在私底下,在面对自己的家人时,他才透露出自己的观点,对儿子邵伯温说北宋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如今南人王安石、吕惠卿做宰相,党争不免就要兴起了,因此最好不要入仕。《宋史·儒林传》还记载,邵雍曾对儿子说:“世将乱,蜀安,可避居。”邵伯温为此举家迁往四川,躲过了金兵南下的屠杀灾难。邵雍乃是极度谨慎之人,他身处局外,却极有远见,不仅能够独善其身,还能泽及后代;

聪明人和糊涂蛋和奴才

在野之士,不评判人物,不谋政事

第二类是身处局外的谨言慎行者。《后汉书》说在汉桓帝的时候,朝政昏暗,黑白颠倒。名士李膺为此很痛心,有一次他责备钟瑾说:“弟于是何太无皂白邪!”钟瑾便把李膺的话转告给自己的叔父钟皓,请他评论。钟皓回答说李膺的祖、父二代都是官员,有很大的政治背景,所以他才能够说真话、不怕得罪人,这是钟家无法比拟的。说真话当然是高尚的,然而“今岂其时耶!必欲保身全家,尔道为贵。”钟皓教导侄子在乱世之中不要说真话,应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可以不分是非。这种谨慎基于自私自利,是普通百姓在乱世之中的处世法宝;

第三类是身处局内的智者。《韩非子》说关龙逢和比干都是贤明大臣,然而却遇上了昏愚之主,为了拯救国家,他们冒着触怒国君的危险去抗颜进谏,结果还是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只有管仲这种谨慎人才懂得处世的规律,他看到齐桓公,自己便跟着,以此来取得桓公的信任,获得执政大权,然后再施行自己的政策。这种谨慎乃是大智若愚的谨慎,迎合黑暗面的目的是为了掌控主动权,以便重建光明面;

第四类是身处局内的糊涂谨慎人。《资治通鉴》记载西晋之时,何曾看出晋武帝目光短浅、没有远虑,知道不久之后天下就要大乱了,所以他私下对自己的儿子们说:“汝辈犹可以免”,接着又指着孙子们说:“此属必及于难。”结果到了他的孙子何绥生活的年代,果然发生了永嘉之乱,何氏家族惨遭灭门。司马光评论说何曾看似谨慎,其实却非常糊涂。他身为宰相,知道皇帝的缺点以及国家的问题之所在,却不出一言以匡救;为了尊显固宠,何曾假装糊涂,结果反而祸及后世,变成了真糊涂——这类谨慎人实际上是最愚蠢的人。

要想成为一个谨慎人,首先必须要明白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是否身处局内。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覆巢之下无完卵,对社会的恶风气不闻不问,认为这样做就能够明哲保身,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和后人。

聪明人和糊涂蛋和奴才

要避免“谨慎反被谨慎误”

谨慎人显然早已看穿了奴才的本性,知道奴才寻求的是安慰和幻想,而不是帮助和改变,因为这样会得罪到主人,会有被鞭打或驱赶的危险。所以谨慎人总是回答说:“我想,你总有一天会好起来……”此外什么都不做。

想必每一个谨慎人在之前都曾做过糊涂人,都曾想要帮助奴才争取做人的权利,结果反而被奴才出卖、诬陷。这种农夫与蛇的故事经历得多了,人的心肠也就变得坚硬,处世也变得更加圆滑,这是奴才的本性造成的。对此,鲁迅说:

<p

真正的智慧不是圆滑世故,而是像”失败的英雄”、”单身鏖战的武人”、”为叛徒哀哭的客人”那样,勇于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原则。尽管这种智慧在历史上并不罕见,如东汉时期注重名声的李固和杜乔,他们身为失败的英雄,被梁冀残忍杀害后,读书人郭亮和董班等人不顾禁令,前往临哭。夏门亭长恐吓他们说:”你们这些腐败分子!公然违反诏书,想被执法官审问吗?”郭亮等人却回答:”义之所至,岂能顾及身命!为何用死亡来威胁我们?”——这种智慧的勇气实在令人钦佩,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却越来越罕见了。一旦有人身陷困境,人们往往会纷纷切割关系,甚至反过来揭发和诽谤。由此可见,世风日下,古今差异显而易见。

试想,如果这种智慧更多一点,多到一群奴才都无法驱散的地步,那么主子将不敢再像以前那样肆意妄为,奴才也不敢随意变节谋功,而有识之士也不用再三缄其口、装愚守拙、明哲保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