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的物理解析
撰文:王瑛璇、曾雅乔、迟浒辰(北京市陈经纶中学)
编辑:刘昭
新媒体编辑:李云凤
《两小儿辩日》是我们在小学语文课本上学的一篇古文,出自《列子·汤问》,原文如下: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小学的时候我们就一直好奇,他们两个人到底谁说对了呢?究竟太阳何时离我们远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深入学习了相关物理知识,今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两小儿辩日”。
太阳何时离我们远?
日地距离是指日心到地心的距离。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每一时刻地球上的每一个位置与太阳的距离都在变化。其中主要变化是由于地球公转引起的。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为椭圆,如图1所示,其中半长轴为
![半长轴公式](https://www.huirenwang.com/1/96ad479a30abb5ac15739af145865b3a.jpg)
,半短轴为
![半短轴公式](https://www.huirenwang.com/1/2d4f92719ba7bb33665ceb7abb2481ac.jpg)
,焦距为
![焦距公式](https://www.huirenwang.com/1/195bcdb76e9500082fb0f2bc92839280.jpg)
,其偏心率为0.0167。地球公转一圈大概需要365天,而早上到中午仅经历约6个小时,所转过的角度
![角度公式](https://www.huirenwang.com/1/65de6090481c2f284d6fc58fb1f19eb1.jpg)
。假设如图1所示早上地球位于A点,那么中午地球位于B点。已知太阳半径
![太阳半径公式](https://www.huirenwang.com/1/2ca0eec2f4206c15543fb59ebfe25651.jpg)
,如图1所示
![两小儿辩日图解](https://www.huirenwang.com/1/21761afeb38632fc7ebb75bcb4ba50ae.jpg)
。设CB=R,则C’B=2a-R,根据余弦定理
![余弦定理公式](https://www.huirenwang.com/1/c1dcdbcfddb44dd959b873ac0600916b.jpg)
,列出方程,可以求得
![CB公式](https://www.huirenwang.com/1/00cae77d796d1611c66cd2d917ceb121.jpg)

![C’B公式](https://www.huirenwang.com/1/3526160381e5baf2111b3b26401b789e.jpg)
。变化量为0.0001亿千米,相对于整体极其微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其实太阳距我们的距离在一天之内我们认为是不变的。
![图1说明](https://www.huirenwang.com/1/36b4bd82d4047d277e3cc20c79aa41ae.jpg)
为什么中午我们会感觉热呢?
根据上述的分析,我们知道我们距太阳的远近在早上和中午近似相同,所以距离不是影响我们对温度感知的主要因素。人体所感知的温度,主要是空气温度即气温,空气中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指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太阳的辐射到达地面后,一部分被反射,一部分被地面吸收,使地面升温。地面再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等方式将热量传给空气,这是空气中热量的主要来源。影响地面温度的因素主要有三点:热量积累,能量密度和能量削减。
从热量积累方面来看:夜间天上挂的是明月,没有太阳、没有辐射,因此大地也没有太阳输送的热量,导致气温不高;而早晨天刚刚亮,太阳辐射较小,且地面没有一定的热量积累,与空气温度温差较小,几乎不向其传递热量,导致早晨“沧沧凉凉”。而到中午时,地面经过近6个小时太阳的照射而积累的热量,使得地面与空气具有较大的温度差,地面向空气传递热量,空气温度升高,人体感知的温度也随之升高。因此“日中如探汤”并非“近者热而远者凉”。
从能量密度方面来看:地面辐射量与太阳辐射紧密相关。太阳辐射的能量在各个方向上是均匀分布的。如图2所示,早上,太阳斜射向大地,因为地球是球体,它的切面是弧形,所以照射的单位面积更大;中午,太阳直射地面,这时它照射到的地面面积比早上的小。因为太阳对地球释放的太阳辐射蕴含的能量在单位时间内是一定的,所以中午照射到的地面面积小,能量密度大,这也会使得中午地面温度高,空气温度高,人体感知温度高。
![图2说明](https://www.huirenwang.com/1/7b606e4d88e582cda5c2b8c511abc16a.jpg)
从能量削减方面来看:由于早晨太阳高度角小,穿越的大气路径长,因此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会更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会更弱;但在中午时,太阳的高度角大,穿越的大气路径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

两小儿辩日主要内容

图 3 (a)

两小儿辩日主要内容

图 3 (b)

当光线进入人眼时,不同的晶状体区域具有不同的折射能力。这使得折射后的光线无法汇聚于一点,导致产生像差。在这种情况下,对比度强的图像边缘会出现对比增强的边界效应。明亮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轮廓之外似乎有一圈光环,从而使物体看起来比实际尺寸更大。这种现象被称为“光渗效应”(在黑色或深色背景衬托下,白色形状具有较强的反射光,并呈现扩散渗出的特征)。当太阳在清晨升起时,周围是深色的天空,而太阳光线由于人眼的对比作用显得更加耀眼,因此给人以太阳巨大的感觉。在正午时分,天空与太阳颜色相近,光线对比度较小,太阳看起来会较小。

形状对比也导致对太阳大小存在不同的感知。一个物体放置在比其大的物体群体中显得较小,而放置在比其小的群体中则显得较大。例如,一个西瓜放在一盒樱桃附近会显得很大;而将这个西瓜与一个完整的菠萝放在一起时,西瓜就会显得小。同样的原理适用于太阳。日出时,太阳周围多为树木或建筑物,对比之下,太阳显得大;正午时分,太阳悬挂于天空,对比之下,则显得较小。人们会认为太阳在早晨较大,而在正午较小。

两位儿童的辩论源于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过于片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不断探索和思考,逐渐接近事物的本质。科学的发展与完善始终伴随着批判与反思。无论是出于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还是为了推动人类历史的进步,中国古代两位儿童独立思考和大胆质疑的精神都值得我们永远传承。

教师点评:

本文是几位年轻学生在阅读语文教材《两小儿辩日》一文后,基于文章中两个儿童争论“太阳何时离我们远近”这一问题,从科学角度出发进行思考的结果。学生们运用数学和物理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究,最终形成了一篇研究论文。学生们能够从语文文章出发,挖掘其中包含的科学知识,并从理性角度思考和解决相关问题,这充分证明了“跨学科”阅读活动的有效性。在素养导向的语文阅读中渗透和挖掘其他学科知识,并提出有价值的、探究性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深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阅读活动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学习界限,全面提升了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专家点评:

长期的文理分科教育在许多人心中树立了“文科”和“理科”之间的界限,导致语文和物理被视为两门截然不同的课程。事实并非如此。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人的思维既包括文学、艺术思维,也包括逻辑、科学思维。作为基础教育阶段最重要的基础课程,语文与物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三位中学同学的作品系统地将语文课文《两小儿辩日》中的故事提炼成一组科学问题,并条理清晰地逐一阐述。尽管对太阳辐照能量密度的描述不够准确,对太阳大小视错觉的解释也还有待进一步讨论,但本文的基本结构体现了作者掌握了科学思维方式和论述结构,初步具备了探索科学问题的潜力。

两小儿辩日主要内容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北科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