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通读的是《全球通史》第一编“史前人类”的开篇之章,标题题为“人类——食物采集者”。

此前一段时间,有本名为《像人类学家一样的思考》的著作颇为火爆。數月而后,我目睹《像XXX学家一样的思考》类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诸如《像物理学家一样的思考》。有位人类学学者指出,这是“社科热”,源于我们面对社会剧烈转型时的求证心理,试图以经验解读缓解变化中的焦虑。

《全球通史》中的第一章仅仅以21页的篇幅,记录了人类发展进程中历时超过200万年的始末,而这200余万年恰是人类和人类社会的起源。事实上,许多人对古人类学相关概念往往模糊不清,我们认为古人类可能等同于猿人,一群类似于猴子的生物。我最初也对这一段人类早期历史不太重视。但时至今日,这段历史在我看来是最真实的历史,是人与自然联系最紧密的编年。与我们一样,早期人类同样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人类是否能够迅速地适应变化,以避免自身被淘汰,甚至被灭绝的命运(《全球通史》)”。

世界通史读后感

传统与现代, Gegenwart 与未来

<时代的洪流中,當下的社会充斥着焦虑情绪,稍不留神便会被时代的浪潮拍击在沙滩之上。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焦虑情绪或将愈演愈烈。最近拜读《未来的冲击》一书,其指出社会发展具有加速性。加速性的发展意味着变化将愈发迅疾,宛如时间的步伐陡然加快。

生物学家朱利安·赫胥黎言道,“根据考证,人类在有文字記載后的进化速度,要远高于史前时代的进化速度,起码高出10万倍。”用数字来衡量,1850年全球仅有4座百万人口城市,1900年增长至19座,1960年跃迁至141座,而现在呢?难以想象。

昔日,一个新事物在大江南北流行,可能耗时数年抑或数十年;现今,一个热搜话题仅需1小时便可引爆网络。

曾经,一款新型手机需要历时数年研发,如今新手机年年上新,令人應接不暇。

察觉自己已经许久许久没有穿坏一双鞋,一件衣物了。

时间流逝太快,焦虑俨然已成时代的病症。

世界通史读后感

时光的加速度

我曾在尼泊尔待过短暂的半年。那里的流浪狗慵懒地躺在街头晒着太阳,纵然一辆巨型卡车从它们的身边经过,它们也无动于衷,而那辆卡车距离它们的头部不过一米!当我回到自己的国家时,却惊讶地发现国内的流浪狗终日仓惶不安,奔走逃离,一刻不得安宁。在我们看来,许多尼泊尔人是很懒的。即使今日毫无收获,他们也要在阳光下闲卧,只能依靠院子里那寥寥几种蔬菜充饥,似乎只要不饿死便足矣。况且,尼泊尔人似乎还没有多少投资意识。

我有一个尼泊爾学生,他家拥有一块土地,非常优质,未来周边将兴建许多建筑,升值潜力巨大。所有的中国人都在观望,认为收益可以做得更好。但他们却坚持要买,理由是:要这么多钱干嘛?

《全球通史》记述了1750年至1767年生活在加利福尼亞的印第安人的文化人类学生活资料。“虽然这些加利福尼亚人看上去似乎一无所有,但实际上他们却拥有所有他们想要的东西,他们的要求都可以得到满足。他们常常沉浸在欢乐和笑声中,显现出他们对生活的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则正是真正的欢乐的源泉。”

人们常说欲壑难填,生活常苦。满足?快乐?在焦虑的时代似乎很远。太多的商品,太多的所谓娱乐,太多的信息。关于满足和幸福,已有许多说法。《全球通史》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考角度。

世界通史读后感

在人类的发展中,有两种进化——基因进化和文化进化。

基因进化是我们人的脑容量从早期直立人的400毫升进化到现代人的1200毫升,这个进化过程在距今20万年就已经结束。但文化的进步,包括新工具、新思想和新制度,却至今仍在进行。

我们面临着一个共同的矛盾:“人类在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变得越来越能依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环境的却不能使他们所处的环境变得更安于居住。如何解决自身知识的不断增长与运用这些知识的智慧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

焦虑正是这种状态,我知道但我做不到,我想要但是我要不到。始终是割裂的,始终是破碎的,始终是矛盾的。

就像我现在一样,我有很多想法,但等到我用键盘将其敲出来的时候,我就很难有条理地表达我的想法。

哈哈,焦虑真是人生常态啊。

读过的每一本书都不会辜负自己,只不过

慢读书,慢思考,慢书写,生活需要从容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