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陶渊明「桃花源」的理想生活观和魏晋名士的「名士风流」
71 岁的陶渊明创作了《桃花源记并诗》,以平实的笔调描绘了桃花源的安宁和平等,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桃花源里,盛满了花的香气,芳草鲜美,彩蝶翩翩起舞。土地广阔平坦,房屋堂皇整齐,有良田美池桑竹等物。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家家户户鸡犬相闻。人们辛勤劳作,男女衣衫整洁,与外界无异。白发苍苍的老人和稚气孩童,都乐在其中”。
陶渊明创作这传世名篇时,已是当地德高望重的名士,与周续、刘遗民并称为“浔阳三隐”。州刺史以下的名流显贵日日拜访门庭若市。他的好友颜延之到访浔阳时,每日在他家饮酒清谈,醉到不能归家。江州刺史王弘想见颜延之,但颜延之总推托没时间。临别,颜延之赠送了两万钱给他。陶渊明将这些钱都存入了酒家,想喝酒时就赊账去买。凡是登门拜访的人,只要他还剩些许酒,必定设宴款待。若他先醉了,便对客人说:“我醉了,想睡了,你早点回家吧”。史书评价他“如此率真”。这不仅是率真,更是名士风流。
魏晋名士的「名士风流」
《世说新语》记载,魏晋名士有两个突出特点,一为喝酒,一为不遵礼法。我们摘录几例:王孝伯说:“名士不一定要有奇才,只要经常没事,痛饮美酒,钻研《离骚》,就可以被称为名士”。王光禄说:“酒能让人雅致高远”。王卫军说:“酒能让人置身美妙境界”。王佛大叹道:“三天不喝酒,就觉得身心分离”。毕茂世说:“一手持蟹鳌,一手端酒杯,在酒池中畅游,这就足够一生”。
王孝伯问王大:“阮籍与司马相如相比如何?”王大说:“阮籍心中郁结,需要喝酒浇灌”。刘公荣与人饮酒,不分贵贱,有人讥讽他。他说:“比我尊贵的不能不与他喝酒,不如我的也不能不与他喝酒,与我同等的人更不可不与他喝酒”。所以他常日与人共饮,醉生梦死。阮宣子常常步行出行,在杖头挂着一百钱,到了酒馆,便痛饮畅醉。即使达官贵人相邀,他也不肯前往。
鸿肿卿孔群好饮酒。王丞相说:“你为何每天喝酒?没看到酒家的坛子都被酒糟腐蚀了吗?”孔群说:“不然。那些浸泡在酒里的肉,不是放的时间越长,越能保存吗?”孔群常常给亲朋写信说:“今年的庄园收获了七百斛高粱,还不够酿酒喝”。
阮籍母亲去世,在司马昭的宴席上大吃酒肉。何曾说:“司马昭号称以孝治国,而阮籍却在重丧之日公开饮酒食肉,应该流放到边远之地严惩”。司马昭说:“阮籍身体如此虚弱,你不能为他解忧,还能说出这种话!何况人有病就该喝酒吃肉,这本身就是丧礼的礼节”。阮籍继续饮酒,神色自若。
阮籍嫂子回娘家,阮籍亲自分别,有人讥讽他。阮籍说:“礼节难道是为我这种人制定的吗?”
阮籍邻居有位卖酒的寡妇,阮籍经常与王安丰等人去寡妇家喝酒,醉后就在寡妇旁边睡着。寡妇的丈夫起初怀疑阮籍心怀不轨,就偷偷观察他,但久而久之发现,阮籍并无非分之想。
阮籍母亲去世,他蒸了一只猪,喝了两斗酒,然后大叫“完了”。接着吐血,身体长时间没有恢复。
阮籍母亲去世,裴楷前去吊唁。阮籍酒醉,披头散发坐在胡床上,不哭。裴楷到了之后,铺席于地,放声大哭。哭完后就离开了。有人问裴楷:“吊唁时,通常应先等主人哭了,再行礼。阮籍不哭,你却哭了,这是为何?”裴楷说:“阮籍是世外高人,可以不遵礼法;但我们都是俗人,必须遵守规则”。当时人都称赞裴楷做得合情合理。
温太真喜欢说些轻慢的话,但尚书令卞壶却自认为是遵守礼法的人。二人到庾亮处,互相辩驳。温太真出言粗鄙,脏话连篇。庾亮听了之后缓缓地说:“温太真虽然话糙,但理不糙”。
我们相信,通过这些魏晋名士的言行,大家能够充分理解陶渊明的理想生活状态。这种“终日饮酒,不遵礼法”的毫无拘束、任性自得的生活状态,正是陶渊明心中的世外桃源。他任职彭泽县令,也是为了追求这种理想生活,但遗憾的是,他并非“世外之人”。因为他不是阮籍,虽然他学阮籍去做官,但阮籍是为了喝酒才做步兵校尉,他却是为了喝酒才做彭泽县令。阮籍不是人人可以学习的,他是司马昭树立的号召魏晋名士的标杆,终司马昭一世,也只有他可以“世外”。
陶渊明生于世俗,却想超脱世俗,做个方外之人,不想被礼教束缚,谈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