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魂,热爱国土心

为何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

《不跪着教书》一书给我的震撼,始于它的书名。这动人心弦的标题让我相信,不少同仁都是怀着满怀期待,开启了这本书的旅程。

步入教坛后,我们接受的教育无外乎两大类:一是教学方法的传授,二是无私奉献和牺牲精神的培养。

在吴非老师的笔下,我们领略到了知识分子的情怀与风骨。他们饱经风霜,仍满怀赤子之心,忧国忧民,责任感油然而生。

《不跪着教书》分为六章,充分阐述了教师的使命。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不应止步于知识的传播,更应着力于道德品行的塑造。“爱的教育”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爱祖国、爱人民、爱父母、爱师长、爱同学……这些耳熟能详的口号,我们是否真正让学生领悟了它们的精髓?

正如吴非老师所说:“爱不是喊口号,爱要行动起来。”

爱祖国就是爱脚下的土地,爱身边的景物,爱身边的人。

爱父母、爱师长就是铭记他们的恩情,用实际行动感恩他们的付出。

去年元旦前后,我组织了一次班级表彰活动。获得奖励的学生每人两颗糖果。一个小男孩兴奋地把糖果揣在兜里,兴奋的不得了。我问他:“要尝尝吗?这可是老师从外地旅游带回来的,很甜的!”他舔了舔嘴唇说:“我要带回去给奶奶和妹妹吃。”我了解到,他父母外出打工,他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奶奶除了照顾他,还要照顾一岁多的妹妹,生活非常辛苦。但他从小就懂事,常常帮助奶奶做家务,学习也不让奶奶操心。我向他竖起了大拇指,为他感到自豪。

还有一次,我到县里最偏远的小学支教。我给三年级的孩子们上了一堂品德课。当让同学们把书签贴到黑板的知识树上的时候,他们兴致勃勃地跑上讲台,飞快地把书签贴好,还不停地讨论着,一张张小脸都兴奋得红彤彤的。没过多久,地上就散落了许多双面胶的碎片。一个梳着长辫子的小女孩贴完自己的书签后,没有立即回到座位,而是蹲下来,小心翼翼地把碎片捡进自己的手心里。几个孩子也默默地走过来,加入了捡拾的行列,捡着捡着……

多年后,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个场景,那个小女孩用实际行动给所有人上了一堂生动的课——《热爱自然》。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比能力更重要的是品德。教会学生去爱,才能让他们拥有柔软而温暖的心灵,才能让他们懂得敬畏生命,珍爱自然,同情弱小,……

被称为“永远的山峰”的程千帆教授对弟子们的要求十分严格。作业书写潦草不行,做人不认真不行,学生送来的土特产令他大发雷霆、住院。十几年的时间里,他仅培养出了几名博士和硕士。但这并非因为他偷懒,而是他对弟子们的学业提出了很高的标准。现如今,又有多少教师敢于像程教授一样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呢?

程千帆教授(图片来自网络)

在书中,吴非老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要有精神追求,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2、要独立思考,敢于质疑。

3、要勤读书,愿意主动学习,不是为了职称或文凭,更重要的是思考。不思考,就等于跪着读书。

4、要志存高远,要做最出色的教师。

5、要睿智,口才要好,要纯净自己的教学语言。

6、要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不做只会照本宣科的机器。

7、要“诫徒”,要遵纪守法,要保持与家长的适当距离,要远离“粗鄙”,要成为有风骨的人。

读完这一章,我的心情很复杂。不是因为内容晦涩难懂,而是因为吴老师提到的很多现象我都再熟悉不过:见过、听过,有的甚至正在发生。

读着读着,我也不禁自问:“我做到了吗?我离这样的标准还有多远?”

在吴非老师的笔下,教师不再是教书匠,不再是一种谋生职业,而是一份事业,它与民族崛起、国家兴盛紧紧相连,与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强盛息息相关。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我们应该拥有这样的眼界与情怀。

是的,我做的还不够,还需要继续努力!我愿意以此为目标,勇往直前,正像朱亦磊老师所说:“我希望自己有最优秀的学生,所以我必须把自己打造成最优秀的老师。”

教育于我们而言,是一场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