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唐代十二生肖俑。

动物界的成员,常会以特色鲜明的形式映入人类视野。鼠类便是其中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留下深刻印记。

鼠作为动物界中的一员,拥有“活化石”之称。科学研究表明,鼠类在地球上存在的时间超过4700万年,远早于人类的出现,被认为是最古老的哺乳动物之一。它给人类带来的问题由来已久,以窃食为耻,更以传播鼠疫为恶。对人类而言,鼠可谓天敌般的存在。

令人诧异的是,研究发现鼠类的骨骼结构与人类具有99%的相似性。在疾病 патологии 的研究中,鼠类骨细胞与人类骨细胞也存在诸多共同之处,因而成为医学实验中的常见对象。

在四川三台县郪江镇,考古人员发现大片汉代崖墓群。其中一座崖墓墓门旁,赫然可见“狗拿耗子”的石刻图画。一只狗蹲伏于地,口中衔着一只老鼠,老鼠的长尾挣扎摆动。从生态学的角度看,狐狸、猫头鹰、蛇和猫等食肉动物是鼠类的克星。其中前几种动物主要捕食野鼠,家猫则负责制服家鼠。谚语有云“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然而狗曾经确实履行过捕鼠的职责。也有人提出,在猫作为捕鼠主力之前,狗的捕鼠行为并非“闲事”。

鼠的艺术形象在十二生肖体系形成之前便已存在,有玉鼠、铜鼠、陶瓷鼠等工艺品。而鼠的生肖地位可谓偶然。在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等生肖中,鼠的声名似乎最不显赫。在湖北云梦和甘肃天水出土的秦代竹简上,记录了当时的十二生肖体系,与今略有差异,但“子鼠”仍位居首位。

鼠还有“耗子”的别名,这缘于一段历史。五代时期,朝廷赋税种类繁多,《旧五代史·食货志》记载,除了常规税项,还设有附加税,其中一项名为“雀鼠耗”。规定缴纳一石粮食须多缴两斗耗损,缴银十两则额外征收半两耗损。由此,鼠便有了“耗子”之称。

为何“耗子”会被称为“老”呢?鼠类的命名也颇为有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其寿最长,故俗称老鼠。”实际而言,老鼠的平均寿命仅有两三年,属于短命物种。由于老鼠繁衍迅速,古人误以为它们寿命悠长,故而有“老鼠”之名。至于“老鼠”一称的出现时间,有人推测始于唐代。唐代朱揆所著《谐噱录》中的“大虫老鼠”条提到:“陆长源以旧德为宣武军行司马,韩愈为巡官,同在使幕。或讥年辈相悬,陆曰:大虫老鼠,俱为十二属,何怪之有?”由此可见,唐代已有“老鼠”之称。晋人陆机无题诗云:“老蚕晚绩缩,老女晚嫁辱。曾不如老鼠,翻飞成蝙蝠。”将老鼠与蝙蝠并提,更可作为“老鼠”一名出现更早的佐证。

鼠类与中国传统春节习俗息息相关。旧时民俗中有祀鼠之举,称为“老鼠嫁女”,时间不固定,各地风俗各有不同。山西平遥地区会在正月初十将面饼放置在墙根,寓意老鼠嫁女。湖南宁远则在正月十七举行“老鼠嫁女”,这一天忌讳开启箱柜,以免惊扰老鼠。陕西扶风和千阳地区以正月十五为老鼠嫁女的吉日,家家户户会制作老鼠馍。北方部分地区将老鼠嫁女定在正月二十五晚上,这一夜家家户户不点灯,全家围炕而坐,默不作声,祈求老鼠平安出嫁。

在古印度梵语文学作品《五卷书》的第三卷中,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位苦行者在恆河沐浴时,有一只小老鼠从鹰嘴中坠落,正巧落在他手中。苦行者施法,将小老鼠变成一位女子。他试图将女子许配给门当户对之人,却先后遭到太阳、云、风和山的拒绝。最终,山告诉他,最适合女子的对象是老鼠。苦行者将其变回老鼠,与一只老鼠结为伴侣。这个流传于印度的故事,与中国四川民间的《老鼠嫁女》如出一辙。季羡林先生指出,《五卷书》成书于公元1世纪至12世纪,相当于中国东汉初年至南宋末年。彼时,南部丝绸之路已经贯穿东西方,商贾和僧人穿梭其中,有可能将这些有趣的民间故事传播到各地……

在春节的喜庆气氛中,人们将对鼠类的疑虑与烦恼化作欢乐的情愫。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责编:樊俊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