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端午节作为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流传着许多描绘端午节的诗句,带给我们别样的感受。既然端午节的流传由来已久,影响广泛,那么大家对于它的起源和习俗了解多少呢?每年端午节,你们又是如何度过的?不同地域包的粽子是否一致?每逢端午佳节,大家是否有着同样的疑问呢?

一、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

1. 纪念屈原

传说中,屈原死后,楚国百姓悲痛万分,纷纷赶往汨罗江边凭吊他。渔夫们划船在江上打捞他的遗体,并投掷食物入江,让鱼虾饱腹,以免伤害屈原的遗体。其他人见状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旨在驱赶水中的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为了防止食物被蛟龙所食,人们用楝树叶包裹食物,外缠彩丝,渐渐演变成为粽子。

此后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 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用来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是楚国人,父母兄长都被楚王所杀,后来子胥投奔到吴国,帮助吴国攻打楚国,并攻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去世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锐气高昂,连战连捷,越国大败,越王勾践求和,夫差答应。子胥认为应该彻底消灭越国,但夫差没有听从,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陷害子胥,夫差相信谗言,赐子胥宝剑,子胥于是自刎,后夫差命人将子胥的尸体装入皮革内,并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也是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3. 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则是为了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在江中溺亡,尸体多日寻觅不见,当时曹娥年仅十四岁,沿江昼夜啼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亲的尸体。此事传为神话,并传至知县,知县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4. 龙的节日

这种说法来源于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

二、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一个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辽阔,加上众多故事传说,不同的节日名称和习俗由此产生。仲夏端午是龙升天的节日,赛龙舟祭龙是端午节的重要礼俗主题,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然盛行。阴阳术数和季节时令也衍生出一系列的端午习俗。根据阴阳术数,午为阳,重午为至阳;卦象为离,天干丙丁,地支为午,五行属火,时在仲夏之月,万物生长最为旺盛。古人将端午这天的午时视为至阳时分,最能辟邪驱恶。古人还将端午这天正好与夏至相逢视为吉祥的年份,称为“龙花会”,有“千载难逢龙花会”之说。夏季是阴阳二气相争的时节,阳动于上,阴迫于下,午月纯阳正气,乃阴邪之所惧。夏季也是祛除瘟疫的季度,仲夏端午阳气旺盛,万物至此皆盛,端午这天采摘的草药具有最强的祛病功效。由于端午日天地纯阳正气汇聚,最有利于驱邪避恶,以及这天的草药的神奇特性,因此自古传承下来的许多端午习俗都包含了驱邪避恶和祛病防疫的内容,如挂艾草、午时水、浸龙舟水、拴五色丝线、洗草药水、薰苍术等习俗。

节日习俗

端午节融合了驱邪、防疫等多种民俗,因此后世有人认为端午节是为了“避邪防疫”而设立的节日。中华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古老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老节日的形成蕴含了深邃丰富的文化内涵,古老节日重视祖先神灵信仰和祭祀活动,祖先神灵信仰是古老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