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新 新代的太阳,关注一下,每天分享一些历史背后的故事和生活感悟。

“五十步笑百步”典故源自《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向孟子倾诉,虽已勤政,但国家人口未增,相较之下,邻国君王更为懒惰,其治下人口却未因此减少,不解其因何而异。

孟子用战场情形说明,对战中,一方败逃。其中,有人逃了五十步便止,有人逃了一百步才止。

逃五十步的人嘲笑逃一百步的人,有理吗?

梁惠王答,毫无道理,逃就是逃,无论逃多少步本质相同。

《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常以“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犯错程度不同的人,犯错轻的一方嘲讽犯错重的一方。

小时候听到的故事都是这样,所以一直认为“五十步笑百步”是句嘲笑的话。

但文献表明,张家界出土史料记载,秦代法律规定,战场逃亡按实际后退步数量刑。

  • 因惧后退十二步,判“城旦”和“鬼薪”,即剃发修长城,收集柴火。
  • 后退十二步,判“耐刑”,即剃须,服劳役。
  • 具体规定一步长度为六尺,合1.38米,十二步16.56米,四十六步63.48米,一百步138米……

即战场上,退五十步与一百步处罚完全不同,逃亡顺序也是量刑标准。

此记载出自《奏谳书》,即向上级呈报,请求再次审理案件的文书。

此为秦始皇二十六年,战场逃亡案处罚记录。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六国。

“五十步笑百步”并非嘲讽,而是述说事实。

孟子有“浩然正气”,一生坚持理想,不肯退让。虽向往美好世界,但其理论在实践中很难实现。

所以孟子认为,战士只能进不能退,后退都是逃兵,并无差别。他期望各安其位,各司其职。

犯错是否有区别?我认为有。这也是量刑的由来。

不可一概而论的原因在于,人性本善,难免犯错。

忽然意识到“标签”的重要性,

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是“恶人”,将无所不为。他们认为自己“注定”要出错,丧失底线。

而我们内心都认为自己是“好人”,所以犯错时会感到愧疚。

读史为鉴,吸取教训,服务当下。

之前对恶性事件中,也希望施暴者受严惩。认为他们活着只是浪费空气。

但如对所有错误一视同仁,那么多做和少做坏事无异。这样的话,恶人会如何选择?

我们希望所有人都变好,但有些人只能靠惩罚威慑。

错误不同,惩罚不同,不仅出于公平,也是让犯错者有所顾忌。

法律是红线,也是底线,若有人刻意拉低,我们只能希望他们不要错得更离谱,减轻损失和伤害。

我认为这不是钻空子,而是保护受害者。

对亲近的人产生“他就是这样的人”、“他永远不会改变了”想法时,要警醒自己。

这种念头不能有,除非你真的希望对方一直这样下去。

当对方意识到自己已到“无药可救”的地步时,他们会比我们想象得更加丧失底线。

人都可能改变,改变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

我是新 新代的太阳,爱写作的新手小白一枚,希望学习让自己每天都有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