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应存铮铮铁骨,此等气节,曾鼓舞我辈同胞,共御强敌。

此言虽非朗朗上口,却振奋人心,远胜于那些只谈“韬光养晦”而罔顾“亮剑”之人,心志境界高矣。

其所传达者,乃毛泽东思想武装下的正义之师之威仪,无坚不摧之信念,彰显敢于亮剑之决心,向敌人发出清晰警告:敢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使敌寇在发动战事之前,不得不衡量利弊,心存顾忌,不敢肆意妄为。此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

时下却常见一些公知大谈所谓“韬光养晦”之道。所谓“韬光养晦”,意为掩藏实力,不使外露。

原文见《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

在百姓看来,“韬光养晦”无异于退避三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此与“和平共处”大异其趣,“韬光养晦”只能被动受敌,而“和平共处”则主张“先礼后兵”。若只言合作而不讲原则,丧失民族气节,屡受欺凌,亦只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丧失利益小,丧失民族气节大,长此以往,吾民族危矣。

故而,通常“韬光养晦”与“厚积薄发”并用,谓经充分准备,对敌手施以致命一击。

越王勾践忍辱负重,最终灭吴之故事,即此例证。

只言“韬光养晦”则让人费解,世事变幻无穷,敌情各异,一剂药方不能医治百病。

世界万千,纵览五千年华史,有哪一强国靠“韬光养晦”而崛起?莫再自欺欺人了。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既往或因实力不足,姑忍一时。但绝不应如掩耳盗铃之辈,只管拉着车走,不抬头看路。

一旦再遇“甲午海战”之类战事,我们能否取得胜利,犹未可知!此乃肺腑之言,路途如何,还靠自己走。

故“韬光养晦”仅弱者胜强之手段,并非目的,其目的是隐藏己方意图,最终消灭敌手,而不是做缩头乌龟,为怯懦找借口。

<img image_type=”1″ img_height=”734″ img_width=”640″ mime_type=”image/jpeg” src=”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41b0635012154515a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