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又称为对子,门柱上贴的称为楹联。对联是一种汉语特有的文字艺术,讲究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一字一音。它起源于桃符。据考证,五代后蜀孟昶的“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是对联的首次出现。而对联真正在民间广为流传则始于明代。

对联的形式简单,只有出、对两句,因此在诗、词、联中,对联的格律也最为简单易学。通常来说,对联的上联与下联之间没有固定的押韵规则,对联的格律问题主要涉及平仄和对仗。中国楹联学会于2007年6月1日发布的《联律通则》现已成为对联写作的标准,因此我们将以《联律通则》为基准来解释对联的格律。

对联的六个要素

1、字句相等。一副楹联由上下联两部分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对联作为一种具有高度对称性、建筑美的文学形式,上下联必须严格对称。对于一些长联来说,上下两联的分句数必须相等,每个分句的字数也必须相等。

例1 游子思乡联

独立溪桥,人影不随流水去

孤眠野馆,梦魂常到故乡来

2、词性相同。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即对联中上联与下联相对应位置上的词语词性必须相同。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看,就是名词对名词,副词对副词。古代汉语中没有名词动词的概念,所以联家一般将字分为实字、虚字、助字和半虚半实字,按照“实对实,虚对虚,死对死,活对活”的方式进行创作。这是我们创作时应注意的内容。

例2 符秉忠题黄鹤楼联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

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3、结构对应。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从现代汉语语法学的角度来看,即相应的句式结构或词语结构要尽可能一致。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或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在古代的诗文对仗实践中,主要是以字的对仗为主,几乎不涉及词和词组的概念,更不涉及短语和句子。对“结构对应”的把握,主要在于上下联词语结构的对应。在此基础上,再适当关注词义配合、词序排列和修辞运用等方面的知识,使彼此对应平衡即可,无需强求一致。

例3 金武祥题江苏江阴环川草堂联

芙蓉江上占林泉,解组归来,胜境重开摩诘画

桃李园中宴花月,飞觞歌咏,良游愧乏惠连诗

4、节奏一致。上下联句的语流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照声律节奏“二字而节”的原则,也可以按照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异有同,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例4 成都武侯祠联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

五丈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