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暮时分
拂晓之序:

黎明寅时

芭蕉叶上沾露清凉,薄雾迷蒙间朝晖初现,燕语呢喃,好友相伴,静默凝神。

夜半子时
夜深人静,月出东山,梧桐叶上雨点滴落,红烛摇曳间,夜幕低垂。

鸡鸣丑时
一夜无眠,牛耕田毕,鸡鸣破晓,天色渐白,万物苏醒。

平旦寅时
旭日东升,云雾消散,天地间一片光明,新的一天开始了。

日出卯时
朝阳普照,万物竞发,生机勃勃。

早餐时间:7:00-9:00

在古代,汉族人习惯在7:00-9:00这个时段吃早餐,称为“朝食”。这个时间段用地支表示,被称为“辰时”。

《礼记》中早有“食时”一词的记载,如:“故君子仕则不稼,田则不渔,食时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礼记·坊记》)

午饭时间:9:00-11:00

临近中午时分为“隅中”,即9:00-11:00这个时段。用地支表示为“巳时”。

《淮南子·天文训》率先出现“隅中”一词:“日出于旸谷,……至于桑野,是谓晏食;至于衡阳,是谓隅中;至于昆吾,是谓正中。”

午餐时间:11:00-13:00

太阳运行至正中,即为正午。这个时段为11:00-13:00,称为“日中”。用地支表示为“午时”。

在古代,人们将正午作为赶集交易的标志。有例为证:“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易·系辞下》)

午后时间:13:00-15:00

“日昳”是指太阳过了正午偏斜向西,以地支称之为“未时”,即13:00-15:00这个时段。

此时间名词最早见于《史记·天官书》:“旦至食,为麦;食至日昳,为稷。”

晚餐时间:15:00-17:00

古代汉族人在15:00-17:00吃晚餐,称为“晡时”。用地支表示为“申时”。

《淮南子·天文训》中首次出现“晡时”这一说法:“(日)至于悲谷,是谓晡时。”

日落时间:17:00-19:00

顾名思义,“日入”是指太阳落山。古代汉族用地支把这个时段称为“酉时”,即17:00-19:00。

溯源“日入”一词,最早可追溯至《春秋左传正义》:“日入而说,许偃御右广。养由基为右,彭名御左广。”《庄子·让王》中亦有记载:“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烯;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

古人以“日出”和“日入”作为昼夜更迭的标志。《元史·日历志》云:“日出为昼,日入为夜。”当时的农耕生活基本以“日出”和“日入”为时间参照。

黄昏

指太阳西落,天色渐暗之时,即19~21时。地支表示为戌时。

《说文解字》释“黄”为“地之色也”,“昏”为“日冥也”。夕阳西垂,万物朦胧,地天昏黄,故名“黄昏”。

最早使用“黄昏”的是大诗人屈原。他在《离骚》中写道:“昔君与我诚言兮,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改路。”

“黄昏”一词在中国古诗词中广泛使用。如欧阳修的《生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黄昏”在此作为青年男女幽会的美好时刻,贴切生动。而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则流露出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人定

指十二时辰中最末一个时辰,指夜里的21~23时,地支表示为亥时。“人定”意为夜已深沉,人们停止活动,安然入睡的时候。

“人定”最早出现于《后汉书·来歙传》:“臣夜人定后,为何人所贼伤,中臣要害。”

中国古民歌《孔雀东南飞》有“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诗句。宋代吴曾的《能改斋漫录》中有:“熙宁二年十一月,京师每夕有赤气,见西南隅,如火,至人定乃灭。”了解“人定”的时间概念,就能正确理解此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