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菜系文化的初识,始于大学图书馆的邂逅。一偶然间,借阅到了一部厚重的《粤菜宝典》,共计四大册,摞起来高如成人的小臂。书中开篇便提到了传说中的四大菜系:源自孔府宴席的鲁菜,六朝古都的京菜(亦称苏菜),别具一格的川菜,以及推崇精细繁复的粤菜。

除了四大菜系外,还存在品类更为丰富的八大菜系,是在鲁菜、川菜、粤菜、京菜的基础上,增加了闽菜、浙菜、湘菜和徽菜。初学者往往会对四大菜系和八大菜系的划分感到困惑,因为对比之下,八大菜系并非是对四大菜系的细分,而是在原有基础上叠加了四个菜系,且新增加的菜系分布也相对集中,均位于中国的南方。

尽管从逻辑上看似乎没有明显规律,但若从明清饮食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理解,其中的缘由就清晰可见了。以鲁菜、京菜、川菜和粤菜为代表的四大菜系历史悠久,在明朝中后期已初具规模,成为当时饮食行业的主流。

而八大菜系中的闽菜、浙菜、湘菜和徽菜主要形成于清朝中后期。当时的时代背景是海运逐渐替代大运河,促进了江浙沪地区的经济迅速崛起。经济繁荣自然带动了饮食文化的发展,福建和浙江地区也逐渐形成别具特色的饮食风味。至于湘菜,则主要是伴随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集团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崛起,推动了湖南地区饮食发展,湘军自然最喜爱湘菜。

谈及菜系,我们首先要明白其产生的内在驱动力,即人口流动和文化交流。如果没有这两个条件,人们世代居于家乡,几乎没有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就根本不会产生所谓的菜系之分。

而古人之所以费心划分菜系,其本质与当下的商业竞争力增强策略相似:提高竞争力。当一座城市依靠运河或港口逐渐繁荣后,南来北往的客流自然会催生口味不同的餐馆。餐馆数量增加后,竞争也变得激烈,这时候就需要树立自己的品牌,除了招牌菜外,菜系自然成为竞争的关键。

清晰的菜系划分不仅可以增强餐馆品牌的辨识度,同时也方便吸引相应的客户群体,毕竟谁不想在异地他乡吃到家乡的味道呢……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明白另一个事实:中国数千年的饮食文化,绝非仅凭几大菜系就能全面概括。菜系最多只能作为参考,其本质上存在以偏概全和强行捏合的缺陷。

例如,很多人印象中的川菜以辣为主,但实际上川菜中也有像开水白菜这样的精细菜,清香不油腻。前者主要是川渝地区的盐帮和纤夫等底层劳动人民喜爱的吃食,比如我们熟悉的水煮鱼和重庆火锅;后者则是食不厌精的达官显贵们的美食,二者本身存在很大的割裂感,强行捏合在一起其实意义并不大。

鲁菜本身也仅仅是对齐鲁饮食文化的笼统集成,其内部的济南菜和胶东菜在口味和风格上的差距就非常大,丝毫不亚于菜系之间的差距。胶东菜以海鲜著称,味道清淡,偏重原汁原味,与粤菜的风格倒是很接近,毕竟都是沿海地区。相反,济南菜就要重口味许多,一道九转大肠成为特色菜。

<img image_type=”1″ img_height=”2428″ img_width=”4317″ mime_type=”image/jpg” src=”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17f2b86c60cf4cd3b4232066c3174799~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15436753&x-signature=Ha5qq7bBz7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