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历史悠久的文化节日,暗藏着您不知道的秘密故事

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二十四节气中首个被确定的节气。早在三千多年前,古人通过土圭观测太阳,测算出冬至节气的到来时间,为每年公历 12 月 21 日至 23 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预示着冬季正式拉开序幕。过了冬至,白天逐渐变长,阴极转阳。

冬至的起源

古人对冬至的解释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

根据现代天文科学,冬至是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的时候,此时太阳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享受着最短的白天和最长的黑夜。之后,太阳逐渐北移。

冬至的风俗

冬至节日起源于汉代,兴盛于唐宋,至今依然盛行。古人认为,冬至这天天地阳气逐渐增强,代表新一个循环的开始,是一个大吉大利的日子。后来春节期间的祭祖、聚会等习俗,多会选择冬至举行。在民间,冬至又有“小年”之称。

作为最古老的节气之一,冬至有很多沿袭至今的传统风俗,其中以饮食为主,例如吃馄饨、饺子、狗肉、羊肉、汤圆等。

1. 吃馄饨

馄饨是北方常见的美食,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据说在汉代,北方边疆饱受匈奴侵扰,百姓民不聊生。当时匈奴首领有两个名字,分别为浑氏和屯氏,此人残暴,滥杀无辜。百姓为了出气,用肉馅包成面角,取“浑”与“屯”的谐音,称为“馄饨”,借此发泄心中的愤怒。

2. 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源于汉朝初年。相传,冬至这天,屠户樊哙烹制了一锅狗肉,进宫献给兄弟汉高祖刘邦。高祖品尝后赞不绝口,连声称道:“人间最美味的食物,莫过于狗肉。”

从此,冬至吃狗肉的习俗在民间流传开来。俗语有“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闻到狗肉香,神仙也跳墙”,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狗肉的诱人魅力。

3. 吃饺子

传说,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回到家乡南阳,见百姓们冻得耳根通红,便用羊肉、辣椒和驱寒药材煮熟后捣碎,包入面皮中捏成耳朵形状,煮熟后送给乡亲们食用,效果显著。

后人为了纪念张仲景,逐渐形成了冬至必吃饺子的习俗。俗语有“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4.吃羊肉。冬至吃羊肉,是中国南方和北方共有的习俗。羊肉味甘性温,是冬至进补的重要食物之一。寒冬,常吃羊肉可以益气补虚,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人体的御寒能力。

5、吃八宝粥。粥类,可以滋润养胃、有益消化的效果,在干燥的冬季进食尤其有利。为更好发挥御寒作用,煮粥时,人们多会选择温热平和、健脾护胃的食物,如薏米、大枣、核桃、花生、鸡肉、羊肉、糯米、桂圆、山药、银耳等。

6、吃汤圆。冬至吃汤圆,在全国都有。做汤圆常用的材料,如糯米、芝麻、红豆等均有温热性,有较好的健脾作用。温热类食品,能够提高人体机体抗寒防病能力,尤其适合在冬天食用。

7.喝冬酿酒。江南姑苏民间,在冬至夜,有喝冬酿酒的习俗。冬酿酒,是一种米酒,为农家用桂花和糯米一起酿造,香气宜人,甜绵爽口,为待客馈赠之佳品。

8.祭祖。在潮汕地区,谚语有“冬节大如年”和“冬节没返,没祖宗”之说。这两句话,是指外出的游子,到冬至这天一定要回家祭祖,否则就是忘了祖宗。可见,冬至节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头条号作者:成长新视点。

价值观定位:一个热爱传统文化的人。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