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腊八节,人们便会念到这句流传至今的谚语:“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寓意着年关临近,意味着大家翘首期待的欢喜年也即将到来。

顾名思义,腊八节是指农历腊月初八。从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对这一节日耳熟能详——在这一天,我们的习俗是喝腊八粥。

那么这个习俗到底起源于哪里?

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也被称为“佛粥”。其实,喝腊八粥的习俗最初源自佛教。

相传,农历腊月初八这一天正是释迦牟尼成佛之日。为了纪念佛祖曾经遭受的苦难,虔诚的信徒们特在这一天食用杂拌粥作为纪念。这种杂拌粥由谷米、果实等食材混杂而成,也就是我们今天所食用的“腊八粥”的起源。

于是,“每到农历腊月初八,就吃杂拌粥”便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这种习俗最初在古印度流传。随着佛教传入中原,这种风俗也随之传入中国。随着佛教的兴盛,各地的寺庙陆续建成,每年的腊月初八,各寺院都会用谷米等食材做成粥,或自己享用,或随缘发放,赠送给来礼佛的信徒。

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

各寺庙馈赠腊八粥,蔚然成了一年一度的盛事。“高堂会食罗千夫,撞钟击鼓喧朝哺。”这是宋朝诗人苏轼在《游灵隐寺,得来诗,复用前韵》中所描述的场景,这让我们看到作为寺庙中的佼佼者,灵隐寺在宋朝时期已经把“腊八节”过得有声有色了。

同样是在宋朝,每到腊八节就喝腊八粥的习俗,也不胫而走,在民间广为流传开来。

除了寺庙普遍流行的“施粥”外,“腊八粥”也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腊月初八这一天,千家万户都会熬煮腊八粥,寓意着新的一年即将到来,驱走严寒,祈求新年安康。值得一提的是,宋朝除了腊月八日会熬粥喝粥之外,还有腊月二十五的“人口粥”,可以祭祀食神,也有躲避瘟疫的意思。“腊八节”在宋朝形成是一种必然。

人们热衷于过“腊八节”,也离不开对新年的盼头。在古代,“腊月”曾被当作一年之初。正如司马迁《史记》所记载:“腊明日‘发阳气,故曰初岁’”。因为古人讲究阴阳调和,而有些人“腊明日”,是阳气萌发的时候,所以称为一年之始。

除了腊八这一天要喝“腊八粥”的习俗之外,随着时代变迁,“腊八节”也逐渐被赋予了多种内涵。比如说,腊八节也成为“慈善日”的象征。

据《天津府志》记载的“兼饲贫”,还有清朝乾隆年间《延庆县志》中“僧人作粥施舍穷人,于他处同”,都与最早兴起的宋朝寺庙施粥这一做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哪怕是处于底层、饥寒交迫的穷苦之人,到了腊八这一天,也能喝上免费的粥食,以此期盼新一年到来。

除了上述的起源之外,“腊八粥”和“腊八节”也承载了多种传说故事和文化色彩。无论其来源如何,过腊八节喝“腊八粥”这一习俗,已经成为我们铭记于心的文化特色。

时至今日,许多工作单位在腊八节都会向职工发放一袋腊八粥,大家可以回家自己煮粥食用。热气氤氲间,洋溢着浓浓的温情和暖意。

在冬日寒月里,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不仅带来节日的欢喜,更蕴含着生活的温暖与人间的真情。

作者:我方团队月落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