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鲜为人知,但历史记录表明,重庆曾是韩国临时政府所在地。

韩国与中原有着密切的关系。历史上,中原人称其为“高句丽”。事实上,古代韩国一直是中国的一个藩属国。他们不仅模仿中国的文化和饮食习惯,而且还与中国保持着频繁的贸易往来。在现代,韩国却开始指责中国抄袭其文化,宣称数千年前的宗主国抄袭了当时的附庸国文化。更令人震惊的是,一些韩国人竟然声称重庆是其首都,还有另外 8 座城市也是韩国领土。

对于这些说法,韩国官方和学术界态度谨慎。他们并未明确宣称重庆属于韩国,而是承认韩国近代建国历史与中国存在一定关联。

2017 年 12 月,时任韩国总统文在寅访问中国,其中一站便是重庆。此访不仅在韩国媒体上引起热议,也引发了韩国学界的广泛讨论。他们兴奋地报道,重庆不僅是近代韩国的發源地,更是其精神象徵。随后,越來越多的學者公开表示,重庆是韩国的「心髒地帶」,承載著韓國的精神和榮光。

事实上,韩国近代民族運動以及臨時政府的建立與中國確實存在聯繫。

1910 年,日本在日俄战争后建立了在韩国的殖民统治。日韓簽署《日韓合併條約》,將朝鲜半島置於日本「殖民地」控制之下。

1910 年至 1919 年的 9 年間,日本對朝鲜實施「掠奪資源、改國語、遏制朝鲜民族力量崛起」等殖民政策,並以「日韓同祖」為藉口,企圖抹掉「朝鮮人」的鄉土感。

仍然有部分朝鲜人不被懷柔政策所動,他們將驅逐日本人、重建祖國主權視為自己的使命。

1919 年 3 月 1 日,韓國民間發起悼念高宗的遊行,隨後,這場哀歌迅速演變成「三一運動」。

三一运动之后,一些韩国爱国人士流亡海外,努力实现他們的國家復興夢想。他们于 1919 年在上海宝昌路法租界建立了临时政府,成为大韩民国历史上第一个临时政府。

由于淞沪会战的胜利,日本人在上海虹口公园举行了「天长节」,日本驻华公使和高级军事将领都参加了这一活动。

「祝捷大会」期间,一名韩国青年尹奉吉潜入会场,并在观礼台响起日本国歌《君之代》时,引爆炸弹。日本将军白川义则被当场炸毙,日本驻中国公使也被炸断一条腿。虽然刺杀行动成功,但韩国临时政府也因此遭到追捕,无法再在上海立足。韩国志士們辗转杭州、长沙等地後,最終將临时政府迁至重庆。

1945 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韩国过渡政权宣布恢复光复莲花池。在由重庆返回韩国之前,过渡政府领导人在自己的署名布条上表达了他们的感情。

許多到首爾的遊客都會對随处可见的漢字感到驚訝,他們甚至不會說韓語,也可以自由地进行自己的旅程。這種現象既與大量中國遊客人數有關,也與中、韓長達 2000 多年的複雜關係密不可分。

要探討韓國和中國之間的聯繫,就必須提到漢武帝東征朝鮮北部。他在這一地區設置四州,歷時 400 多年,中國文字和漢文化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韓國原本沒有自己的書寫體系,後來新罗學者薛聰發明了「吏讀」,即漢語與韓語的結合體,以漢字為主體,以朝鮮語為文法。在 1910 年,日本占領朝鲜之前,「吏讀」一詞仍被使用。

由於中國文化的大量输入,一些韓語還保持著漢語的古音,例如「圖書館」、「感受」、「機遇」等詞語,與中文的發音非常接近。

抗美援朝后,朝鲜和南韓都以「谚文」為國書,以彰顯國家主權。朝鲜徹底取消漢字,南韓也因長久以來的爭論而備受爭議,學者們稱之為「五十年的文字之戰」。

韓國的「去漢字」,實際上就是「去中國化」,對年輕韓國人而言,那些珍藏在博物館裡的寶貴手札,都變成了外文,翻譯出來的詩,很難激起他們的共鳴,真是可惜。

文字是重要的文化載體,它記載著歷史,傳達著思想,传承著文艺。對韓國而言,保存漢字不僅是一種语言手段,也是一種對過往文化的尊重與繼承。在當今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如何保護與繼承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已成為各國共同面對的重大課題。韓國青年應加強漢字的研究與了解,以保存與繼承本民族的傳統,並从中获得智慧與啟迪,這不光可以促進個體的發展,也能對民族的整體文化積累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