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节将至,相关旅行预订量激增。网上最近“五一其实只休一天”的话题登上了热搜引发热议,并且关于国定假期应如何休、是否应调休的讨论再起波澜。

“凑假”模式下双休日变单休日

许多网友抱怨,4月清明节和五一节调休后,“凑假”模式下,连续几周“双休日”都变成了“单休日”,导致节日前后都要连续工作三个“六天班”。

甚至有网友翻出了歌手那英2013年关于调休假期的评价:“我不明白为什么假期总要和双休日凑到一起,而且还要调休呢?孩子连上七天八天的课,确实挺累的……生活节奏被打乱实际上很像内分泌失调,制定假期制度的人能认真考虑一下我们的生活吗?”

多数网友表示,希望能够正常放假和休息。

甚至有网友希望能够在不调休的情况下享受更长的假期。

在中国新闻周刊官方微博4月12日发起“你希望怎样放假?”的投票中,“不调休,也要长假”选项获得了最多票数,为1.1万票;位居第二的选项为“假期长短无所谓,没有调休就行”,有6033票。而选择“调休拼长假”的仅有517票。

<img image_type=”1″ img_height=”2648″ img_width=”1290″ mime_type=”image/jpeg” src=”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6w9my0ksvp/add38150a9794cb3964069461f6a88d6~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15597235&x-signature=UxyuursNEKZHZVUo3CZWGnH6GTc%3D” web_uri=”tos-cn-i-6w9my0ksvp/add381

事实证明,与全球多个国家的公共假期相比,中国拥有的假期数量并不算少。除去调休,中国的法定假期依次为元旦(1 月 1 日)1 天、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到初三)3 天、清明节(农历清明当日)1 天、劳动节(5 月 1 日)1 天、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1 天、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1 天、国庆节(10 月 1 日到 3 日)3 天,合计为 11 天。这与欧美大多数国家基本相符。若加上职工的带薪假,中国职工全年的总假期就比全球大部分国家少了。

某银行分行行长、国际商会中国国家委员会(ICC CHINA)银行委员会信用证组、保理福费廷组专家薛键表示,例如欧盟规定,所有 27 个成员国必须依法授予所有员工至少 4 周的带薪假。主要欧洲国家的法定假期(包括公共假期和带薪休假)都比较长。

更关注人权,才可能真正实施带薪休假

彭涵指出,为公众提供更多实际假期和休假机会,实际上反映出节假日议题的思想导向:究竟是更关注人权,还是更关注经济与消费?

显而易见,近年来,“实施带薪休假”一直是政策大力推行的方向。

例如 2019 年 12 月 12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组织部、教育部、公安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交通运输部、文化和旅游部、全国总工会、中国气象局等 9 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改善节假日旅游出行环境 促进旅游消费的实施意见》,提出要优化节假日出行环境、增加旅游产品供应、提高旅游景区管理水平,并完善带薪休假制度、制定出台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的办法等。

2022 年 4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提出积极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促进带薪休假与法定节假日、周休日合理分布和均衡配置。

2023 年 7 月 31 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措施的通知》,明确提出“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错峰休假、弹性作息”。

彭涵认为,从长远来看,只有更关注人权,才能真正地关注经济和消费。这也是国家层面大力推行带薪休假等政策的原因。

同程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程超功还表示,从需求和供给的对照可以看到,现行的法定节假日安排在时间格局上确实存在可提升的空间,特别是下半年的法定节假日太少,假期之间衔接较差,分布不够合理。

程超功指出,增加法定节假日,特别是下半年的节假日可以从两个角度来挖掘:一是之前不放假的传统节假日(含重要的历史纪念日),例如重阳节、冬至、腊八节等;二是针对暑期等旅游消费旺季,增加专门的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