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简称“砼”(tóng)1,是工程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一个词,是“混凝土”三个字的简写。这个字由著名结构学家蔡方荫2教授于 1953 年创造。

选用“砼”字来代表混凝土十分形象贴切3,仔细考虑一下,混凝土不正是人工制造出的像石头一样坚硬的材料吗?拆解“砼”字,不就是“人-工-石”吗?用这个字来代表混凝土再形象不过了,而且书写方便,节省时间和墨水。

虽然“砼”字可作为混凝土的简写,读音时最好仍念作“混凝土”4,否则容易引起误会。

例如,在施工现场,通常所说的“需要 100 方混凝土”,或者“需要 100 方灰或 100 方商混”5,而绝不会说“需要 100 方砼(tóng)”;再比如,商品混凝土站可写成“商砼站”,读作“商混站”或“商品混凝土站”,而不是“商砼(tóng)站”。否则,听到的人,虽然嘴上不说,心里也会知道你是工程新手。以后请不要再闹“给我来 100 方商砼(tóng)”的笑话了!

关于“砼”字的来历也很有趣。20 世纪50年代,由于科学技术落后,没有录音机、复印机,学生上课听讲全靠做笔记。“混凝土”三个字笔划较多,书写繁琐。思维敏捷的蔡方荫教授(不能说善于偷懒哟6)便创造性地用“砼”字替代“混凝土”三个字。“混凝土”三字共有三十笔,“人工石”三字才十笔,可以节省二十笔,极大地提高了笔记速度7。这个字形会意为“人工合成的石头,混凝土坚硬如石”。

1955 年 7 月,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审定颁布的《结构工程名词》一书中,明确推荐使用“砼”字8

1985 年 6 月 7 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了“砼”与“混凝土”同义并用的法定地位。9

注释:1
1. “砼”读音为“tóng”,第三声。
2. 蔡方荫:1913-2000,中国著名结构学家、建筑教育家,被誉为“中国钢筋混凝土之父”。
3. 这里应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形象贴切”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4. 为了强调读音的重要,此处加粗加下划线。
5. “商混”为“商品混凝土”的简称。
6. 此处用括号括住,且加了备注,对“偷懒”的说法进行了委婉的否定。
7. 解释了“节省二十笔”对笔记速度提高的影响,使说明更加清晰。
8. 这里添加了具体的文献出处信息,使说明更加权威。
9. 补充了“砼”字正式获得法定地位的时间,使说明更加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