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包含的一篇课文,作者是老舍,在收录时做了一些调整。

《草原》的第一段是背诵要求,一位母亲反映,她的女儿对其有所抵触,理由是该段内存在病句。事后,老师证实了该句的确存在语法问题。

所指病句位于第一段:“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整句均围绕“这种境界”对人的影响展开,因此下半句应改为“这种境界……既让人愿久立四望,又叫人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而文中却将“人”偷换为主语。小学生未必清楚错因所在,可能只感觉整句话缺乏连贯流畅性。

第一段还存在其他不流畅之处:

一是“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一句,“表示”前宜加“来”字以加强连贯性。

二是“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一句,句首介词“在”应予删除,“并不茫茫”的主语是“天底下”,而非“在天底下”。

后文几段也存在语句不连贯以及病句问题。

对此,我的回答:应该。

理由之一:从小学到高中的十年学习历程中,小升初、中考和高考试卷都会包含语病题和语言运用题。换言之,从三年级到高三,学生们都必须反复训练相关题目,一边修改试卷上的病句,一边又将疾病作为经典进行学习。这岂不可笑?与拿自己的矛戳自己的盾有何区别?

以下为2021新高考Ⅰ卷语病题,学生需要了解“导致”一词的语境,并注意“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接地气的宣讲内容”三个短语结构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有人认为,理解文章即可,对其病句与否无需关注。这种说法多由远离校园时日较长的人提出。

理由之二,语文学习不限于基础知识,培养语感亦为重要目的。语感不佳的人,其未来无论书写何种文体都有可能不通畅。

以上热搜话题均获上亿浏览量,网友们却是一脸懵。酒吧被罚还是艺人被罚?《来自星星的你》不是将被翻拍“成”日剧吗?王思聪要么退出香蕉娱乐,要么辞去董事长职务,“退出职务”是什么意思?部分编辑被嘲讽“小学水平”,并非毫无道理。

假设数学和物理试卷上充斥着语病,学生能否看懂?

复有人云,文章出自老舍,病句乃其本意。此说易解,或不选用类似文章,或予以改动。好文章不胜枚举,如《我与地坛》等篇幅较长,且几乎无病句,且教材编纂者并非未曾对入选文章进行改动,甚至曾删除《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两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