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反映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差异巨大。即使如今已基本实现两种语言之间的互译,但仍无法做到 100% 切换,总有些细微差别(nuance)。

比如,“吃了么”直译为英语:“Have you ever eaten?”确实传递了字面意思,但无法表达中国人之间嘘寒问暖的文化内涵。反之,美国人见面问候的“What’s up?”翻译成“咋了?”根本没抓到说话者的意图,“What’s up?”只是一个问候语,而非疑问句。

我经常收到学生们发来的关于“XXX 的英语怎么说?”的问题,有些我还能应对,但有些中译英的问题确实让我心有余而力不足。今天,我整理了一些目前“无法翻译成英文”的中文词汇,大家自己体会一下语言之间这种“不兼容”现象。

第一个想到的中文词汇是“辛苦了”。

阅兵时,当首长的车经过士兵方阵,首长高呼:“同志们辛苦了!”士兵们齐声回答“为人民服务!”这里的“辛苦了”就很难翻译成英语,“辛苦”的英文可以是“work hard”里面的 hard,修饰动词 work,这是个副词;亦或是“painstaking”,这是个形容词,表示“费尽苦心的”。但总觉得不合适,因为“辛苦了”是对别人付出的认可褒奖,不是对别人努力的客观描述。我暂时将其处理成“Well done!”或“Good job!”,但差异依然明显,不是吗?

第二个我想说的词是“笔”。

中国人最喜欢的思维方式是“一招鲜吃遍天”,最好一个词能覆盖所有场景,你看–“笔”这个词可以指任何能书写的工具,无论是毛笔、圆珠笔、水笔、油画笔…都可以统称为“笔”。但这个大而全的概念,在英文中找不到对应的词,你必须表达出具体的某种笔:pencil(铅笔);pen(钢笔)ball-point pen(圆珠笔);ink brush(毛笔);painting brush(画笔);crayon(蜡笔);chalk(粉笔);stylus(智能手机触控笔)

第三个我想说是各种中国的亲戚叫法。

这一点上,中英思维又反过来了。刚才说笔的时候,我说中国人喜欢用大而全的、能覆盖所有场景的词,但到了亲戚关系的时候,中国人比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人都细致,巴不得给每一个亲戚关系都定一种专属的名称:舅舅和叔叔,表哥和堂哥,奶奶和姥姥,舅妈和阿姨,外甥和侄子,孙子和外孙…我想,一个嫁到中国来的洋媳妇,面对这三姑六婆的,能叫得清吗!其实在英文中,这些叫法真的很难翻译出来。

每次想到某同学问我的这问题,我都想笑:她说,一个老外爷爷跟别人介绍自己的孙子和外孙的时候会说:This is my grandson and this is…also my grandson?其实,老外眼中,孙子是不分“内外”的,统一叫“grandson”,“外孙”的“外”真心没法翻译成英文。

这一点也充分说明了,中国人传统是重视家庭观念的,而老外重视的是自己和朋友,不太重视这些亲戚关系,他们信奉一句话:God made relatives, and thank God we can choose our friends.(上天决定了谁是你的亲戚,好在我们可以自己选择朋友。)

在足球比赛上,观众席大声齐呼的“加油~加油~”,也是很难翻译成英文的一个单词。

绝对不能按字面意思翻译成“add fuel”,那也太中式了;肯定有同学会说,come on 就是“加油”啊~没错,但是 come on~属于那种心急的“加油”,比如,你跟别人玩,当你翻底牌的时候,心里很着急期盼一个好的结果,此时此刻,“come on! come on! come on!…”就可以表达这种心情。不太适合观众席上大家齐声高呼的“加油~加油~”,这更有一种仪式感。go go go~也有点儿“加油”的意思,但实际上表达“快快快”或“上上上”的意思,比如可以在大兵冲锋的时候用。

还有一些比如说“Hang in there(撑住)”,“Don’t give up!(别放弃)”以及“You can do it.(你行的)”这些加油鼓劲的话,从韵律上也没法和“加油~加油~加油~”相媲美。

还是韩国人部分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发明出了“Fighting”这个词…但毕竟这不是地道的英文…

还有一些中医里的病名,也是非常难翻译出来。

<img image_type=”1″ img_height=”284″ img_width=”380″ mime_type=”image/jpeg” src=”https://p9-sign.toutiaoimg.com/15ee000e663d2c9bfb3b~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15499762&x-signature=zNJ2pQjvS597wswL%2F%2F1yhpDN6I

尽管字典中指出“过量内部热”(suffer from excessive internal heat)是该注释的意思,但对于西方读者来说,这样的解释可能会让他们困惑不解。这是因为中医(Chinese medicine)植根于“阴阳”、“五行”等古代文化概念,而英语文化中不存在这些概念,导致一些概念无法直接翻译。例如,上文中提到的“过量内部热”,他们可能会疑惑人体内为何会有过多的热量,难以理解“内火”的概念。

一些学习者将“我上火了”翻译成“I am on fire”,结果让人啼笑皆非。难道是想自焚吗?

另一个让我感到头疼的词汇是“江湖”。

这个词似乎根本无法翻译成英语。我查阅了一本词典,“江湖”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大宗师》:“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江湖”实际上指的是远离朝廷和统治阶层的民间世界。在许多中国文学作品,尤其是武侠小说中,“江湖”是侠客和草莽英雄们活动的地方。“江湖”与“江”和“湖”没有任何关系,它是一个抽象概念。

有人将“江湖”翻译成“brotherhood”,即“兄弟情谊”,指的是“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信念,确实有一点“江湖”的味道,但没有体现出 المكان和地方的概念。还有人将“江湖”翻译成“underworld”,即“地下社会”,这有点奇怪。《射雕英雄传》中的江南七怪、全真七子、东邪西毒、南帝北丐,难道都是“黑社会”成员吗?

还有人将“江湖”翻译成“The lawless world”,确实体现了“江湖”不受朝廷管控的特点。西方人对“The lawless world”的理解是“法律无法触及的社会”、“无法无天的状态”。我们通常所说的“江湖”未必具有如此严重的意味。

我想分享一个记忆犹新的经历。

有位同学问我“欲练此功、必先自宫”的英语怎么说。我不知道他是否在修炼《葵花宝典》,于是直接翻译成:If you want to master this skill, you have to cut your eggs away. ? 实际上,我想对他说,好好学习一些实际的英语,不要老想着把一些奇怪的中文翻译成英语。

你还遇到过哪些无法翻译的中文?欢迎在本文末尾留言讨论。

更多有趣的英语学习,尽在“侃英语”

欢迎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