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许多地方流传着“正月不能剪头发”的说法。据老一辈人解释,正月剪头发会“死舅舅”——乍一听完全不沾边,为何这说法能流传至今,且深信不疑呢?

传说一

民国《掖县志》解密了这一风俗之谜:“闻诸乡老谈前清下剃发之诏于顺治四年正月实行,明朝体制一变,民间以剃发之故思及旧君,故曰‘思旧’。相沿既久,遂误作‘死舅’。”原来正月不剪发,原本寓意“思旧”。正月是一年的开始,如同一天的早晨。整个正月不剪发,是为了缅怀传统。不过乡老们记错了“剃发令”的时间,并非顺治四年正月,而是顺治二年六月。当时摄政王多尔衮下令在北京设立剃头处,强迫官民一律剃发,迟疑者按逆贼论处,斩首!朝廷以死相逼,迫使汉人归依满人发式,激起汉人愤慨。他们宁死不剃头,甚至高呼:“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但刀下留人,汉人为了保命被迫剃发。反抗并未结束,正月不剪发便是一种反抗形式。1644至1650年间,意大利人卫匡国记录了中国南方军民为保卫头发而战的情况:不论士兵还是百姓,都拿起武器拼死抵抗,比为皇帝和国家作战更加英勇,不仅将鞑靼人赶出城市,且将其驱逐至钱塘江,斩杀大量鞑靼人。如若继续追击,省城和其他城镇或许也能收复,但他们却止步于保住了自己的头发。为了剃头宁可丧命,这种行为令意大利人不解。

传说二

自古以来,汉族男子都留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剃头在古代无异于剔命。髡刑不在五刑之内,但也是一种刑罚。三国时期曹操割发代首便是明证。隋唐以后,此刑已废止:未成年男子头发覆颈披肩,成年后盘发成髻。清朝为统一全国服饰,强迫汉人剃头留辫子。满族原本是部族,为方便实用,他们剃掉额角两端的头发,仅留颅顶发编成辫子。习俗的传承性和地域差异性很强。清朝入主中原后,强迫汉人剃发,“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汉人誓死反抗,许多人为此丧命,最终还是被强迫剃发了,“金钱鼠尾”发型便因此而来。汉人约定正月不剪发以“思旧”,失去了存在的文化基础,由谐音讹传为“死舅”。为了反抗满清统治,汉人将正月剃头会死舅之说广为流传。一个月的正月都不剪发,寓意一年都不剪发,以缅怀祖宗传统。而舅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公正,通常由舅舅主持家庭分家。

实际上,“正月里理发死舅舅”源于一个“误会”。1644年清朝入关后,官方要求所有男子留“沙壶头”,即剃掉前额的头发,在脑后扎一条辫子。于是,人们将顺从传统习惯和怀念明朝的情感结合起来,约定正月不剪发,称之为“思旧”,意为“思念过去的国运”。随着时间的流逝,口耳相传,以讹传讹,“思旧”的谐音附会成了“死舅”,遂有了流传至今的民俗。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文化以“人伦文化”为核心,讲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样的文化背景助长了原本的“误会”。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节俗”的传承应有所选择,现代人应与时俱进地理解春节的文化内涵,将春节由“重仪式”转变成“重文化”,不要让一场“误会”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据了解,在我国南方一些大城市,正月不剪发的规矩已逐渐淡化,但在更广范围内,这一旧时“年俗”仍然存在,需要人们更新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