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是猫科豹属动物,这一说法已得到专家学者的广泛认可长达数百年。所谓狮子更像犬科动物的说法,网络上一些泛动物爱好者才持此观点。那么,狮子究竟有何特征和习性与其他猫科动物不同,导致有些人将它们“赶”出了“猫科”呢?

狮群群居

狮子的群居习性是最受人质疑的,因为大众印象中猫科动物都是独来独往的。实际上,群居并非犬科独有的特性,独居也不全然是猫科的特质。除了狮子之外,雄性猎豹雌性流浪家猫也有一定的群居习性。而犬科中,既有豺和非洲野犬等紧密联系的大型群体,也有类似独居的松散小群体,比如郊狼、胡狼和狐狸,狼则介于两者之间。

即便同为群居动物,狮子和狼也存在很大差别。狮群由稳定的雌狮群体和不断变化的雄狮联盟组成,是一个典型的母系群,一群雌狮和她们的雌性后代世世代代生活在同一领地。而雄狮联盟更像是她们招的上门女婿,在狮群中待上两三年便会被更强壮的联盟驱逐。

狼群则是一个家庭群,由父母和后代组成,一群狼是同一窝狼的集合,小狼长到亚成年便协助父母捕猎,并照顾兄弟姐妹。

狮群的核心是兄弟姐妹关系,雄狮深刻理解“兄弟如手足”,雌狮也明白姐妹情谊的重要性。而狼群中占据核心地位的是夫妻关系,其次才是亲子关系和兄弟姐妹关系。狮子平时以兄弟/姐妹为纽带聚在一起,而狼则更喜欢夫妻结伴。

幼狮和幼狼的离群模式也不一样。狮群作为母系群,女儿们天生享有留下来的权力,而儿子们则组成联盟外出建立新天地。狼群无论男女,长大到2-4岁都会离群,在辽阔的领土上寻找配偶,开辟新的地盘

狼为了食物形成群居,它们形影不离。而狮群平常以小群体为单位活动,只有在遭遇外来狮子入侵领地等重大事件时才会集合。

狮子专家派克发现,独居的狮子也能过得很好,而且由于它们不用与同伴分享食物,生活更加滋润,因此派克博士得出结论,狮子群居的行为并非出于外部原因。

研究表明,克鲁格国家公园的流浪雄狮联盟主要依靠自己的捕猎能力生存,而且以年轻的非洲野牛为主要猎物。流浪是年轻雄狮联盟成长必经的阶段,如果真如一些人所说雄狮没有捕猎能力,流浪就意味着饿死,那么狮子早就灭绝了。

动物园中的狼群存在明确的等级制度,从头狼、二狼、三狼 jusqu’à幺狼等地位明显。野外狼群 zumindest头狼夫妇的身份是明确的。而狮群中无论是雄狮还是雌狮,似乎都没有明确的等级结构,因此专家惊叹:狮子找到了无等级的和平相处之道。

狼群中通常只有头狼夫妇拥有交配权,其他狼的交配行为受到抑制。而狮群中几乎每只雌狮都有繁殖的权利,虽然有时雄狮兄弟会为交配权大打出手,但总体而言大家都有机会。

狼是真正的群居动物,一群狼就像一个家庭。而狮群更像是一个松散的团体,大家只是凑在一起过日子,除了个别成员非常亲近,其他成员之间形同邻居。

狮群比狼群组织结构更加松散,但规模更大,一个狮群通常有3-18只成年雌狮,1-7只成年雄狮,以及大量的幼狮,而一个狼群通常只有2-12只成员。

<img data-image_ids=”[]” image_type=”1″ img_height=”733″ img_width=”1080″ mime_type=”image/jpeg” src=”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006d90a065bb44f48184939488b6717b~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15407107&

母虎的领地继承模式与雌狮形成鲜明对比:幼年雌虎通常与母亲生活在一起,成年后通常会在他母亲领地附近建立自己的领地,如果母亲去世,领地也会传给女儿。年轻雄虎则需要离开母族,独自生活。

为什么同属大型猫科动物、同为母系社会,但老虎选择独居,而狮子却群体生活呢?这主要是因为生活的环境不同。狮子生活在开阔的非洲草原上,猎物丰富且大型,但同时面临着兀鹫、鬣狗等食腐动物的竞争,这些因素促使它们选择了群体生活。

尼泊尔奇旺国家公园研究老虎的宋奎斯特教授认为,如果当地的河漫滩平原足够开阔,能提供充足的大型猎物,同时又有食腐动物的竞争压力,那么相邻而居的雌虎及其女儿、姐妹很快就会意识到群体生活的优势,形成虎群。

由于个体狮子也能生存,因此狮子群体生活的形成可能存在偶然因素。一旦群体生活出现,就会给独居者带来巨大压力,因为即使同伴是寄生者,仍然可以帮助争夺领地。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越来越多的狮子选择群体生活,并且一度走向群体生活后,很难再回到原来的独居方式。

派克博士曾观察到一只独居的雌狮,她凭着自己的能力可以觅得食物。由于缺乏姐妹的帮助,她无法占有土地,只能在其他狮群领地流浪,过着随时胆战心惊的生活。

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专家发现,老虎、猞猁等独居猫科动物并非完全孤独,除了交配期和雌性带幼崽外,它们还有着丰富的社会生活:雄性和雌性在非繁殖季节也会在一起,亚成年的幼崽可以在新一窝幼崽出生后继续得到母亲的照料,甚至父亲也会参与抚养幼崽。

流浪家猫在人工食物来源充足的地方能很快过上群体生活,由同一只雌猫的几代雌性后代组成稳定且和谐的猫群,共同保卫领地、抚育幼崽,与狮群类似。这表明,独居和群体生活之间并无严格界限,猫科动物的社会组织模式十分灵活。

尽管狮子选择了群体生活,但与犬科动物的群体截然不同,它们仍然过着典型的猫科动物的社会生活。群体生活使狮子比老虎、豹子等独居猫科动物能以更高的密度生存,大大增强了环境适应能力,降低了灭绝风险,是一个很大的优势。

狮子的头部和腿部特点

有人认为狮子因为脸长、腿长,不像猫科而更像犬科,真是如此吗?

作为常见的猫科动物,家猫对我们来说非常熟悉,而猫科动物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家猫。家猫的脸短而圆,其头部最大长度与最大宽度比值约为 1.40。老虎的比例与猫相似,约为 1.39,因此老虎看起来很像猫。

我们发现狮子的头部确实比老虎和家猫更长,头部最大长度与最大宽度的比值约为 1.53。同属大猫的豹子,这一比值竟高达 1.62,这表明豹子的脸比狮子还要长。豹亚科的大猫,由于吻部较长且头后有发达的矢状嵴(供咬肌附着),头部都比较长。

猫亚科中并非所有成员都拥有短脸,例如家猫的近亲丛林猫,其头部最大长度与最大宽度比值约为 1.51,与狮子相当。这表明狮子的头部长宽比在猫科中是完全正常的。

而犬科动物的代表——狼,其头部最大长度比最大宽度更是高达 1.85,可见犬科动物才是真正的“大长脸”。猫科动物的腿长对比

我们可以通过肩高和体长之比来衡量动物的腿长。经过实地测量,发现家猫的肩高是体长的46.9%,而狮子的肩高是体长的52.8%,老虎则是49.5%,豹为51.5%。虽然网络上有“虎长狮高”的说法,但它们的差距实际上并不明显。

猫科中真正的“长腿一族”是猎豹和薮猫。猎豹的肩高是体长的61.5%,而薮猫更是高达65.4%。犬科的狼,肩高是体长的65.3%。由此可见,薮猫的腿按比例确实比狼更长,但狮子还差得远。
狮子的腿并不算特别长,相对家猫和老虎来说,只是显得长了一些,在猫科中属于正常的范围。
狮子的毛色差异

有人认为雄狮的鬃毛在猫科中很独特,而狮子浑身土黄色,不像其他大猫那样色彩斑斓。但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准确。
雄狮的鬃毛是一种第二性征,与性选择有关。它在狮子、鬣狗、猪、马等许多互不相关的哺乳动物中都有出现,并没有什么分类学意义。类似的,雄豹颈部有垂皮,雄虎和雄猫有脸鬃,都是一个道理。猫主人所说的“发腮”,实际上就是让雄猫生出脸鬃。

猫科动物的毛色一般分为三类:斑点猫、纯色猫、条纹猫。斑点猫最为常见,包括豹、美洲虎、雪豹、猎豹、云豹、豹猫、虎猫、薮猫、渔猫和云猫等。纯色猫也比较常见,有狮子、美洲狮、狞猫、非洲金猫、婆罗洲金猫和细腰猫等。条纹猫最少见,典型的只有虎和猫。
斑点猫和纯色猫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例如,欧亚猞猁和亚洲金猫都有斑点色型和纯色型。

虽然成年狮子是纯色猫,但幼狮生来都有密集的斑点,到两三岁才会完全褪去。有些狮子在腹部终身保留着暗淡的斑点。我们现在知道,狮子的祖先与豹类一样有斑点,只不过后来演化到草原生活,斑点才退化した。美洲狮的情况与狮子类似。

<img data-image_ids=”[]” image_type=”1″ img_height=”658″ img_width=”900″ mime_type=”image/jpeg” src=”https://p3-sign.toutiaoimg.com

猫科动物中带有条纹的现象非常罕见,除了老虎和家猫之外,只有它们的近亲丛林猫和沙猫的腿部有几道不太明显的条纹。

相比之下,从体色上来讲,狮子在猫科中更显普通,反倒是老虎成为了另类

狮子是纯粹的猫科动物

学术界从未对狮子的猫科归属提出过争议。传统的分类学家通过对比狮、虎、豹的头骨结构,发现它们非常相似,因而都归属于猫科豹属。作为备受关注的物种,它们之间的差异被大众刻意夸大了。

现代分子遗传学研究表明,狮子和豹的亲缘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美洲虎,它们的共同祖先生活在约 300 万年前。而老虎与它们的关系较远,反倒与雪豹更接近。豹属的这两大分支大约 400 万年前分道扬镳。

狮子是名副其实的猫科动物,所谓“狮子类犬说”只是网络上狮虎对决的产物,坊间常言“三人成虎”,传的人多了竟也有人相信。

一些狂热的虎迷希望将狮子说成犬科,借此贬低狮子的地位。其实,就算它是犬科又何妨?犬科和猫科都是大自然创造的精灵,它们不同的特质和习性都是为了适应各自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结果,我们不应该偏爱一方。

希望广大动物爱好者能够摒弃“唯大、唯强”的误区,以科学理性的态度认识动物,避免传播未经证实的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