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旅游-闽南网]

华夏文明的传统佳节——清明,降临于农历仲春与暮春交界之际,是祭祀先祖与扫墓的重要时刻。

《岁时百问》有云:“万物新生萌发之时,俱显清净明澈。故而称之为清明。”清明伊始,气温渐次升高,雨量增多,恰逢耕耘播种之际,民间谚语有云:“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当选清明”。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仲春与暮春之交,即冬至后的第104天,作为华夏传统节日之一,亦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祭祖扫墓是这一日的习俗。

华夏汉族清明的渊源始于周朝,至今已有逾二千五百年的历史。受汉文化的影响,满、赫哲、壮、鄂伦春、侗、土家、苗、瑶、黎、水、京、羌等24个少数民族亦有清明习俗。各地风俗虽有差异,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为其主要主题。

清明节原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将4月5日定为清明节法定假日,亦称为民族扫墓节。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清明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重耳与介子推的历史传说故事(版本一)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他乡,途中饥饿晕倒,臣介子推割下大腿上的肉给他食用。后重耳成为晋文公,封赏忠臣时却遗忘了介子推。当重耳想起介子推时,他已不愿再做官,背着母亲隐居绵山。重耳放火烧山逼他出山,但大火持续三日仍未见介子推现身,上山寻找后发现他和他的母亲已死于山火。在烧焦的柳树上发现了一块带血诗的衣襟上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重耳遂将放火烧山之日定为寒食节。次日,重耳登山祭奠介子推,发现老柳树重生,遂赐名“清明柳”,并将此日定为清明节,以纪念介子推,并勉励自己勤政清明。

清明节重耳与介子推的历史传说故事(版本二)

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文公的臣子,骊姬之乱时,他随重耳奔逃他国,但重耳即位后,并未念及他的功劳,他也未曾向晋文公求封赐赏,遂感愧疚,决定与母亲隐居。晋文公后知晓过错,派人寻找介子推未果,遂将一块田封给他,作为祭奠。这块田即为今日山西介休市绵山。

相关阅读:

2018清明高速免费通行时间

清明节的起源与传说:重耳与介子推的故事

清明节扫墓时间和上坟烧纸的禁忌与讲究

清明节传统美食:18种中国清明节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