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羊方尊,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发现于1938年。此为商朝晚期的青铜礼器,用于祭祀。被视为十大传世国宝之一,目前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文化内涵

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龙对峙的形象呈现了酒礼器的尊贵形象。青铜重器特意塑造了羊的形象,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在古代,羊被赋予两种性格:善良懂礼,外柔内刚。羊以跪乳的形式表现善良懂礼,甚至被视为孝敬父母的典范;外柔内刚也被诠释为多种神圣品质,例如传说中的始祖皋陶敬羊,《诗经·召南》中也提及“文王之政,廉直,德如羔羊”的说法。羊在通俗或民间象征中代表“吉祥”,至少从汉代开始,羊与吉祥形成了紧密联系,汉代瓦当、铜镜等铭文中经常将“吉祥”表现为“吉羊”。

历史传承

出土历程

1938年4月的一个上午,湖南省宁乡县黄材镇的转耳仑山上(后来属炭河里遗址公园),姜景舒、姜景桥、姜喜桥兄弟三人正在半山腰种植红薯。忽然锄下“当”的一声金属碰撞声,引起了他们的注意。一件硕大的金属器物出现在姜景舒兄弟眼前。他们不知道这个墨绿色、带有4只卷角羊头的东西为何物,猜想肯定是个宝贝。

如获珍宝的三兄弟,不停地打量着这件宝贝,并用工具敲打,不小心竟将器物的口沿敲掉了手掌心大小的一块碎片。姜景舒抱回家后,用老式的杆称称了重量,大约64市斤。尽管不清楚宝贝的价值,但其外形和黑漆般的色泽令人印象深刻,因而被认为是“乌金”,倍加珍视。

姜景舒挖到宝贝的消息很快在镇上传开了,长沙一向是青铜文物出土的重要地区,文物贩子在乡村设有许多耳目,因此黄材镇的万利山货号老板很快得到消息,立即提出以400大洋的价格购买这件后来被称为“四羊方尊”的珍宝。当时的姜景舒年仅17岁,生活在一个十多口人的大家庭里,家里靠着爷爷的豆腐店和父亲的临时工作维持生计,听说这东西能卖个好价钱,也只能忍痛割

1952年,中国湖南省分行的仓库中发现了这件破碎的珍宝,由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专家蔡季襄发现。两年后,国内文物修复专家张欣如接手修复四羊方尊的任务。张欣如在上世纪30年代就开始学习古玩修复,当时在河南省开封市的“倾古斋”学习。1954年4月,张欣如调至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次月开始修复四羊方尊。清洗碎片、烙铁焊接……张欣如每天都将30多公斤重的方尊放在腿上,一手扶着,一手进行修复工作,全神贯注。两个多月后,四羊方尊终于修复成功,再次展现出3000年前的辉煌身影。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尊口的部分仍然缺失一块残片。原来,农民姜景舒在将尊出售给古董商时,特意保留了一块锄掉的碎片作为纪念。直到1976年,湖南省博物馆原馆长高至喜才发现了这一情况。高至喜为此远赴宁乡县,费尽心思找到了姜景舒两兄弟。于是,尊口上的云雷纹残片才最终完整归还。

1954年,湖南省博物馆成立,1956年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将四羊方尊移交给省博物馆收藏,1959年国庆节10周年时,四羊方尊被调至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并一直留藏于该馆。作为全国排名第三的十大传世国宝,四羊方尊曾多次出国展览,并作为中国古代文物的精华和古代青铜工艺的杰作编入中小学历史教科书和各类教材。

文物特点

四羊方尊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每边边长为52.4厘米,高58.3厘米,重34.5公斤,颈部高耸,四边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的四角各塑一只羊,肩部四角是四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

方尊肩饰有高浮雕蛇身爪的龙纹,尊的四面正中央即两羊比邻处各有一对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的每边右肩蜿蜒延伸至前居的中央。

据考古学家分析,四羊方尊是用两次分铸技术铸造的,先铸好羊角与龙头,然后将它们分别配置在外范内,再进行整体浇铸。整个器物采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工艺精湛,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誉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列为十大传世国宝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