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春日好

隔着辽阔苍穹,相会遥遥。纵然星分银河,牛郎织女的爱情始终如一。喜鹊感怀其情,在每年“七夕节”之夜搭起鹊桥,相助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他们的爱情故事口耳相传,世代流传。
这一天,男女青年互赠花篮,表达爱慕之情。亦有人提孔明灯升空,寄托愿望。

—-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日,道教称其为“中元节”、佛教称其为“盂兰盆会”,民间俗称为“鬼节”。道教将其列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道观于七月十五日举行中元会,信徒前来朝拜,供奉贡品和财物。佛寺亦举办盂兰盆会,诵念“盂兰盆经”,演绎目莲救母故事,倡导孝道。民间亦有集族祭祖之俗,前往祠堂祭祀先祖。还有在路口和水边祭奠孤魂野鬼,放荷叶灯祈求平安祥和。
中元会、盂兰盆会以及宗祠祭祖之俗逐渐淡去,但燃灯烧香烧纸、放鞭炮之俗相传至今。
每年七月半夜晚,在应山河边、三环路、广安路等城鄉各地,仍有妇女燃灯烧香烧纸放鞭炮,供奉饭菜酒等贡品,祭奠先祖。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自古以来,人们饮酒赏月,互赠月饼。如今每逢此日,家家团聚,食月饼或炖鸡板栗佐餐。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又称登高节。古代人们携酒登高,饮茱萸酒。现今此俗不再。1986年将此日定为老龄节,各地举办登山、赏菊、赋诗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敬老院开展慰问,表达对老人的关爱。

—-

十月朔

—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是重要的祭祀节日。应山各地食香楮(构树)酒饭,祭祀野鬼游魂,祈求安康。农村煮米做糕,祭祀土地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

冬至节

—农历十一月冬至节,大多在阳历12月22日或23日。气温骤降,达到全年最冷。冬至节旨在庆祝冬至,并尊为“敬老节”、“尊师节”。时令食品为水饺、馄饨、年糕,食用后可驱邪祛病,护佑平安。
还有腌制腊肉、腊鱼、腊肠等年货。

—-

腊八节

—起源于南北朝,每年腊月初八过“腊八节”,祭祀神仙,戴假面具演傩戏,食赤豆粥辟邪祛病。后逐渐演变为吃腊八粥。

—-

祭灶节

—又称“小年节”。祭灶源于人类对火的崇拜,祭祀灶神以感恩火食之恩,祈求消灾降福。灶神俗称“灶王爷”或“司命菩萨”。一般在腊月二十四日祭灶,皇室及同姓人家在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其余百姓在腊月二十四日过小年,分别祭灶,故有“君三民四”之说。
小年节,千家万户在厨房供奉灶神,焚香祈福灶王爷上天过年。
贡品多为饴糖和糕粑,寓意堵住灶神之口,盼其“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祭灶后,即开始置办年货,迎接新年到来。
关于过年,应山有民谚为证:腊月“二十四扫扬尘,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割猪肉,二十七炒瓜子,二十八打糍粑,二十九样样有,三十夜灯花谢(守岁),初一早年拜了,花生饼子吃个饱。”

—-

除夕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月小为二十九)为每年最后一天,当日白天称为除日,夜晚称为除夕。除夕之日驱邪避疫,辞旧迎新,寄托着人们驱除邪物迎接幸福,辞别贫穷迎娶富贵的的美好祝愿。
除夕守岁、送岁、迎岁之俗一直延续至今。这一天,全家齐聚一堂,外出成员赶回家中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