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出自《庄子·内篇·大宗师》,原句如下: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xǖ)以湿,相濡(濡:nù)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jié),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在现代,这句话有两个广为流传的含义:一是指夫妻或朋友在逆境中互相扶持,二是指男女分手后各自忘却,开启新的生活。

相濡以沫

作为文学作品,对古文的解读并不局限于字面意思,人们常根据不同背景和需要创造性地运用。这是语言和文字发展的自然规律。

回到原句的本义,我们来逐句探究:

泉水干涸,鱼相互困在陆地上,用湿气滋润彼此,用唾沫彼此濡湿,不如在江湖里互相忘却而自在。与其称誉尧的圣明而非议桀的暴虐,不如两者都抛之脑后,与大道合而为一。

庄子的文章文风飘逸,跳脱凡俗,尤其是论证之道时,常以类似寓言的形式呈现,跳跃且玄妙。其后世追随者李白的诗文创作灵感便深受庄子的影响。

相忘于江湖

而这句话中最有争议的便是“相忘于江湖”,人们大多直观地理解为:身处困境,彼此湿润不如在江湖中自由自在。但这只是一种表象。

从后两句可以看出,“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在庄子看来,尧的圣明与桀的暴虐不过是大道的阴阳两面,不必过分关注。最终,他们的肉身、德行和恶行都会回归大道,达到自然平衡。

从这种视角出发,“相濡以沫”和“在江湖中畅游”本质上并无差别,无论是渴死在干涸的泉池,还是最终老死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在宏观的世界观下都归于一无所有。

因而,“相忘于江湖”便有了及时行乐、顺应自然之意。

庄周

其实,庄子提到的“江湖”是“道”的比喻。对于追求“道”的人来说,应当像鱼儿游弋于江湖,忘记了江湖的存在,忘却“道”的存在,才能真正悟道。

事实上,《大宗师》中还有一个故事能更清楚地阐明这句话,虽然是由孔子之口说出,但显然反映了庄子的观点:

子贡问:“敢问求道的路径?”孔子答:“鱼儿汇聚于水边,人则追求‘道’。求水之人,掘地为池便足;争求‘道’的人,无为便能安然。鱼儿忘却了江湖,而人忘却了‘道术’。”

尽管这段话以孔子为名,但实则反映了庄子的态度,即“人相忘于道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