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世说新语》前篇:三国时期的名士管宁与华歆因读书态度不同而分道扬镳,此即“管宁割席”之典故。

今日,我们聚焦《世说新语》中的另一篇章——“管中窥豹”。

东晋时,有一位书法大家王献之。他与父亲王羲之并称“二王”,书艺高超。

少时的王献之自觉翰墨不过尔尔,习字数日即向王羲之请教诀窍。

王羲之并未直言,只道:“院中备有十八口大缸,水满其中。若尔能挥翰穷十八缸水,则术已精矣。”

王献之不以为然,自恃聪慧,刻苦三年后将习作呈于母亲,邀赞期许。

母亲评价:“尔书虽有家风,实缺神韵,未臻化境。”

王献之羞愧不已,自此潜心苦练,终于穷十八缸水而书法大成,与父齐名。

年幼时的王献之除了聪明,还相当执着。一日,他在家门口看到有人聚精会神地下棋。

好奇心起,王献之凑上前去,虽不懂棋艺,却忍不住指点:“应如此落子,否则必败无疑。”

弈棋者抬头不悦道:“小童不知棋理,安敢指手画脚?此乃‘管中窥豹’,见一斑不知全貌,岂可妄下结论?”

王献之忿然甩袖而去,此即“管中窥豹”之由来。

故事喻示:局限于部分观察而忽视整体,所获认知必有偏差。明了此理,方能跳出狭隘,洞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