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鲁 珊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

有媒体在这一天走访民众,询问七夕是个怎样的节日?“中国的情人节”是受访者回答最多的。

称“七夕”为中国的情人节,暗含受访者知道“情人节”是个怎样的节日,也知晓“情人节”是西方节日的含义。我们可以用简短的词汇概括中秋、端午、重阳、春节等传统节日,却难以准确描述“七夕”,因此采用了“中国的情人节”的说法,以便听者快速理解。

但以此西方情人节为类别概括七夕节,实质上是对七夕节内涵的窄化和削弱。

西方情人节源自宗教,经过诗人文学想象的演绎,勉强与爱情沾边,最终成为爱情的节日,还得归功于现代商业文明的推动。故而,它传入国内风行于年轻人中时,多以“爱及其消费”为主要内容。

七夕节的意涵远不止于此。“七夕”最早起源于《诗经》,“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古人观察夜空,发现牛郎星与织女星分居银河两侧,一年仅能相会一次,遂从星象崇拜中衍生出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

七夕之美,在于对爱情的赞颂,更在于对家庭与婚姻的重视。牛郎织女的故事中,男耕女织,育儿养女,是古代和谐家庭的典范,这种对美好家庭生活的描绘,几乎贯穿于古代爱情传说,体现了中国人重视家庭的文化传统。海螺姑娘是贤惠的妻子,七仙女甘愿为凡人妻女,就连白娘子的心愿,也是成为一个贤淑的妻子。中国自古以大家庭为主,妻子不仅是爱情的女主角,也是大家庭中的儿媳,是《红楼梦》中王熙凤式精明能干的家庭内务主管。

正因如此,七夕节又有乞巧节之称。七月初七,夏日即将逝去,妇女们要为家人准备冬衣,一双巧手必不可少。这一天,年轻女性和姑娘们会先行祭拜织女,祈求这位天上的女神赐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寄托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七夕节确实与爱情有关,牛郎带着儿女,不顾天神的阻拦也要去与织女相会;白娘子宁愿被镇压在雷峰塔中,也要与许仙结为平凡夫妻。浪漫的爱情孕育出更浪漫的诗歌。“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让七夕之美既浪漫又凄婉。在漫长的文化传承中,七夕早已超越了普通节日概念,2006年便入选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式的爱情,不仅仅是浪漫的,它更温厚,更有生活气息,更有家庭责任感。中国人用时间为婚姻命名,50年的婚姻称作金婚,是对生活、婚姻、爱情与人生的深刻理解,也许正是将琐碎的柴米油盐,用时间精心编织成一场浪漫而隽永的爱情。

在当代社会,职业女性越来越多,小家庭也取代了旧式大家庭,女性不再需要织布,也无需像海螺姑娘那样做好饭菜等爱人归来。但中国人重视家庭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美好的家庭生活仍是人们的向往。七夕节就是七夕节,而不是“中国的情人节”。“宁愿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笑”这种爱情观当然难以被大众接受,只谈风花雪月而不谈责任的“情人”概念,更不是中国人的普遍爱情观。(鲁 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