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62年,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步履蹒跚地沿着通往安徽宣城敬亭山的道路前进。行至山脚,老人驻足,凝 gaze 着眼前的敬亭山,轻叹一声,随后坐到一块光滑的青石之上,久久地凝视着这座山。

他的目光时而落在苍翠的树木上,时而又跃上山头,一会儿追逐着翱翔的高空飞鸟,一会儿注视着悠闲飘逸的云层。更多的时候,他的目光停留在山的某一处久久地凝望着,不知在思索着,在回忆着,抑或在感怀着什么。

这位老人正是大名鼎鼎的李白,那位放荡不羁,狂歌笑孔丘的李白,那位“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而此刻这个观山老人与人们印象中的李白简直判若两人。再看看他这次观山后写下的这首《独坐敬亭山》一诗,更是令人匪夷所思,如果不标明作者的名字,谁能相信这首诗竟然出自李白之手。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诗中勾勒的是这样一个画面:飞鸟纷飞尽,孤云悠然去。山望着我,我凝视着山,仿佛永远都看不厌。

诗中的主人公,分明就是一个无思无虑的人,又像是参禅入定的样子,好像与印象中的李白根本搭不上边。

李白一生游历过众多名山大川,也写出过许多名诗,可谓是写山的高手。“噫吁嚱,危乎高哉”,在写《蜀道难》时,他形容山的险峻是多么的有气势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登这山比登天都难。你看李白这副架势,大呼小叫、手舞足蹈的样子。这才是李白性格在诗中的表现。

他写庐山之高却不直接描写,“飞流直下三千尺”,运用瀑布之高来对比衬托庐山之高。他将夸张的手法发挥到了极致。这体现出了他个性的张扬。

甚至连梦中的山,也是高大挺拔的样子:“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还没有见过天姥山,只是听别人讲过而已。他能够按照自己的性格特点来想象这座山。

再来看李白的这首《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首诗也是写山,但李白眼中的天门山,却是山的形状特别,像是两扇打开的石门,江水从中间流过。诗中流淌着的是一种热烈激昂的情绪。

李白写了那么多山的诗词,但是情绪都是热烈的,展现的也都始终是昂扬向上的乐观的心态。唯独这首《独坐敬亭山》,情绪与往日写山诗形成了强烈反差。情绪出奇的平静,像是默默无语,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样。

李白诗风的这一变化,古今许多人都看出来了,但是究竟出于什么原因,没有确切的说法,只能是通过猜测。

《李诗直解》认为,“此独坐而有目中无人之景”。《诗法易简录》中则认为此诗“不独处写出独字,倍觉警妙异常”。这些评论只指出此诗妙在哪里,至于李白为什么这么写,都未提及,还没有评论到根本上。

倒是《唐人绝句精华》有一段评论,似乎触及到了问题的核心,“首二句独坐所见,三四句独坐所感,曰“两不厌”,便觉山亦有情,而太白之风神,有非尘俗所得知者,知者其山灵乎”。此评认为李白此诗究竟为什么这样写,普通人很难猜解,其中的原因,只有山知道了。

敬亭山位于安徽宣城县境内,它虽然没有三山五岳的名气,但也是一座风景秀丽、景色宜人的名山。它的名气,是因为有历史文化的附加。南齐的谢朓曾经担任过宣城的太守,写过《游敬亭山》一诗。因为这首诗,敬亭山从此名声大噪。

一、和谢朓的神交

古典诗词创作时,运用“援用典故”和“熔铸化用”是常见的艺术手法,也称作“借鉴”。不过其境界高低各异,依次可分为“形似、意似、神似”,而神似境界最为上乘。

切勿误会,上述加黑字体并非他人名言,而是笔者的心得体会。李白读懂了谢朓诗歌的精神实质,化用了谢朓的词句却浑然天成,不露半点痕迹,堪称神似境界的典范。也难怪李白如此崇拜谢朓了。

喜爱山川,这只是表象;推崇高洁的人格,才是其内质。李白虽未与谢朓谋面,但二人可谓“跨越时空的神交”。他们的诗词表达了相同的精神追求,人生态度也达到了难得的一致。

李白独坐于敬亭山前,面对的并非山川,而是谢朓。 他与谢朓进行了一场跨时空的思想交流,这场交流无需言语,只靠静静的对视便达成了心灵的共鸣。

二、对玉真公主的暗恋

将敬亭山人格化,是李白《独坐敬亭山》的名篇艺术手法,这一点已得到广泛认可。将此山比作何人,见解却各不相同。如前所述,敬亭山即为谢朓,不少人认为此说较为合理,因为李白与谢朓在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上确实有高度的相似性。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敬亭山即代指玉真公主。

李白一生狂放不羁,这是他生性使然。论及诗才,他从未服过任何人,唯独敬佩两位姓谢的诗人,巧合的是这两人都性“谢”,一位是南齐的谢朓,另一位是东晋的谢灵运。谢朓自不必说,依旧是在《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李白有“篷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青发”之句,这是对谢朓的钦佩之辞。

李白对谢灵运的赞扬同样表现在诗作之中,就是在那首传世之作《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李白写下了“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的句子。穿着与谢灵运相同的木屐登山,可见李白对谢灵运的佩服之情已达无以复加的地步。

与敬亭山有关的还有一位人物,此人身份尊贵,且是一位女子,她便是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玉真公主与李白也有一段特殊的关系,二人均笃信道教,玉真号无上真,李白的号为青莲居士,所谓居士,即在俗信道之人。从这一点来看,李白与玉真可算作道友。

开元十七年,两人初次相会,李白便为玉真赋诗一首,赞她美若天仙:

《玉真仙人诗》

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

这首诗写得平平无奇,无非是称赞玉真公主貌似仙子罢了。但有一点,李白写这首诗,绝无迎合之意,他是真心为玉真的美丽所倾倒,对玉真的赞美是发自肺腑的。玉真公主也很欣赏李白的才华,在她哥哥玄宗面前不断为李白美言。玄宗遂授李白翰林学士之职,其中也有玉真一份功劳。

说李白面对敬亭山就是面对玉真公主,这难免有些牵强,事实上,玉真是否到过敬亭山,史料中并未记载,至于说玉真死后就葬在那里,更是一种传说。真实的情况是,玉真死后葬在灵都观北平阳洞府前,这一点《新唐书.诸帝公主》中确有记载。

李白与玉真公主有过交往,这倒是史实,前面提到的《玉真仙人诗》可以为证,李白还曾写过一首《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也可证明。原诗在此不作展示,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找阅读。

玉真公主是否来过敬亭山,因无史料可查,不宜妄下定论,但不等于说没有这种可能。因为玉真自十五岁便开始游道,敬亭山是道教名山,太宗年间,山上便建有弘愿寺。玉真到过敬亭山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民间传说有时也有一定依据。

<img image_type=”1″ img_height=”1309″ img_width=”1200″ mime_type=”image/jpg” src=”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72c1b8f507db41de8a96785f4aaa8a15~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15684732&x-signature=88ttYu4uz%2B5z4fLtSVyRBtyUJZM%3D” web_uri=”pg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