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唐朝的分水岭

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由深受皇帝唐玄宗信任的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
作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包括社会发展停滞、人口锐减、皇室权威受损、国力整体衰竭等等。战乱四起,许多地区被占领。

长安的陷落
其中,都城长安更是多次被攻陷。除了安禄山叛军,来自昔日友好邻邦吐蕃的军队也参与攻城。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为抵抗叛军,将边防部队大量调往前线,导致西部防御力量空虚,为吐蕃提供了可乘之机。
公元763年,吐蕃军队乘虚而入,几乎毫无阻碍地占领了长安。他们却在占领长安后仅15天便仓皇撤离。
郭子仪:力挽狂澜
吐蕃军队之所以如此短暂地占领长安,主要归功于著名将领郭子仪。
安史之乱初期,为了应对叛军,唐玄宗从吐蕃边境调走了大量军队,留下大量防备空虚之地。吐蕃也因此迅速占领了陇右和河西等地。后期,唐玄宗听信谗言,罢黜并赐死了名将来瑱,导致长安无兵可守。安禄山叛乱与朝廷两败俱伤之际,吐蕃军队进入长安。
面对险恶的政治形势,唐代宗起用了先前被罢免的郭子仪为关内副元帅。
郭子仪受命后,仅率领20名骑兵前往咸阳。他本想请示代宗增兵,但权宦阻挠。于是,他只好强行征集民间畜力助军。由于缺乏兵员,朝廷无力阻止吐蕃军队的进犯,唐代宗率先逃到了陕州。当吐蕃军队即将攻入长安时,城中的官员和百姓纷纷逃往山谷躲避。
面对严峻的形势,郭子仪首先将皇室成员护送到代宗驻地。随后,他率领3000骑兵前往商州,在逃兵那里重新召集了4000人,又调来武关守军和各地的散兵游勇,逐渐形成了一支可观的力量。
郭子仪激励将士,号召他们为国除耻,收复长安。
吐蕃的退却
吐蕃人扶植唐高宗的曾孙李承宏为傀儡皇帝,企图建立傀儡政权。
郭子仪为了掌握敌情,派出了探子前往查探。探子白天擂鼓举旗,夜间点燃大量篝火,假装人多势众。吐蕃人缺乏谋略,误以为唐军实力强大。
随后,郭子仪率军渡过浐水,让吐蕃人更加惊慌。
据《资治通鉴》记载,慌张的吐蕃人向长安的汉人百姓询问情况,百姓骗他们说:“郭令公从商州领兵无数,已经抵达这里!”
吐蕃人原本就忌惮唐军的实力,如今得知唐军主力已经逼近,更是心生恐惧,纷纷萌生退意。郭子仪见虚张声势已经奏效,又派王甫率领城中少年击鼓呐喊,再加派殷仲卿率军冲进城中,吐蕃军队溃不成军,迅速退兵。

吐蕃入侵长安的戏剧性事件最终偃旗息鼓,如《新唐书》寥寥数语所述:“吐蕃留京师十五日乃走,天子还京”。
吐蕃在短时间内撤军最主要的因素是郭子仪的临危受命和长孙全绪的奇谋妙策,但这并不是全部。
郭子仪的威慑力
郭子仪素有威望,其号令四方,迅速募集到大量士兵,使得各地兵马听命于他。这对吐蕃来说是一个明确的信号,表明他们的对手实力不容小觑。
例如,当仆固怀恩联合回纥和吐蕃攻打唐朝时,回纥人得知守将是郭子仪,便立马退出战场。可见,“郭子仪”之名威慑力十足。
遥远的长安
长安对吐蕃来说过于遥远。漫长的补给线给物资运输带来巨大压力,迥异的环境也导致许多吐蕃士兵水土不服。长期的占领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可能激怒唐朝,招致更强烈的报复。
吐蕃军队更倾向于返回他们熟悉的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