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归有光的著名散文,原名《项脊轩》,作于归有光十七岁时。其后归有光三十岁以后,又补写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一段,为其妻亡后追记。整篇文章始终以复杂的情感为主线,以项脊轩百年的变迁为线索,层层深入地展现作者对屋在人亡的感慨,体现了情、景、人的有机融合,人物形象鲜明,生活气息浓厚。情感起伏激烈,思绪低沉感伤,抒情委婉动人,语言简洁优美,创造了意蕴悠长的艺术魅力,让人回味无穷。

项脊轩,原为旧南阁子,仅能容纳一人居住的小室。历经百年,老屋破败不堪,尘土渗漏,没有遮蔽风雨,且因朝向北,日照不足。作者稍作修葺,补漏安窗,砌墙环绕庭院,挡住南日,使得室内明亮了不少。

庭院中种植了兰桂竹木等植被,原来的栏杆也得到了修补,令项脊轩增色不少。书架上摆满了书籍,作者在此或躺或坐,或吟唱或默思,天地万籁声中,庭院静谧祥和,小鸟偶尔啄食,人来也不避讳。每逢十五中秋,月色半墙,桂影斑驳,风动影随,美好动人。

作者虽居于此,却喜忧参半。昔日庭院南北相通,后因宗族分家,院中筑起小门矮墙,分隔内外。东边犬吠西边,客人跨过厨房饮宴,鸡群栖息厅堂。庭院变为篱笆,后再变为围墙,几经变迁。

一位老妇曾居于此,她是作者已故祖母的婢女,抚养了作者两代人,与其养母情同母女。老妇的房间与中闺相连,作者的母亲生前也曾到来。老妇常对作者说:“某处,是你母亲站立的地方。”又说:“你姐姐在你怀里,哇哇啼哭,你母亲用手指敲门说:‘孩子冷吗?想吃东西吗?’我在门板外一一应声。”话未说完,作者与老妇都不禁流泪。

作者自束发以来,在项脊轩中读书。一日,祖母来看望他,说道:“孩子,好久不见你读书的身影了,整天闷在这里干什么,就像女子一样?”离去时,祖母关上房门,自言自语道:“我们家读书很久不出成果,你的成就,还指望得着吗?”一会儿,祖母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道:“这是你的先祖在宣德年间上朝时所持。将来,希望你也能用它。”回忆往事,历历在目,不禁令人长久悲叹!

项脊轩的东侧过去曾是厨房,人来往,从轩前经过。我将门窗关闭居住于此,久了,就能用脚步声来分辨是谁来了。项脊轩先后经历了四次火灾,却都能幸免于难,大概是有神灵庇佑吧。

项脊生说:蜀地守卫着丹穴,兵器利甲天下无敌,秦始皇建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夺天下,诸葛亮兴师于陇中。当两人还在偏隅苟安的时候,世人怎能知道他们的作为?我寄居于这破败的小屋中,才稍有活动,就跟自己有什么奇景似的。世人了解到我,又能将我比作什么呢?恐怕是井底之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