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身为太后,亲自废黜了两个儿子,将朝代名称由“李唐”改为“武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的基础上,勤政廉政,再创辉煌,延续了唐朝的繁荣富强,同时为其孙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武则天被后人誉为“刚强机智的政治家”,是历史上有着重大成就的一代君主。

武则天执政近五十年,甚至进行了“改朝换代”,那么她为何最终选择了“归还唐朝”的决定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借助历史资料进行深入分析,以揭开谜底。

​图1 武则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

历史上,各朝各代的皇帝都非常重视立储问题,因为这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武则天也不例外,对立储问题思虑良久,费尽心机。

历代立储,大多依循封建宗法,传承子孙,立嫡为长。但历史上不仅立嫡、立庶可以灵活变通,立长、立幼也有例外。“帝王易姓”是不可逾越的底线,君王在立储问题上不会轻举妄动。尽管武则天“掌控刑赏,统治天下,明察善断”,但晚年她不得不考虑继位者的选择。如果继任者不当,将导致子孙、武家侄儿以及心腹宠臣相互争斗,历史的惨剧将重演,数百家破碎,千人葬身。她陷入深思。

在武则天的后代中,太平公主是杰出的人物,性格与母亲相似。尽管历代皇帝都由男子继承,但作为女皇帝的武则天冲破了性别界限,为何不能将皇位传给自己钟爱的女儿太平公主呢?史书记载:“公主端庄聪慧,具备政治智慧,太后视其如己出,特别宠爱,常与其密谋国事。”武则天曾有将皇位传给女儿的念头。她无法摆脱封建宗法对“姓氏”身份的束缚。如果传位给太平公主,就必须改姓,而中国封建制度要求子女随父姓,以母姓为姓氏只是权宜之计。武则天受此约束,最终不愿立女儿为继承人。

​图2 武则天改乾元殿为明堂

历史上,有由侄儿继承皇位的例子,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认为自己姓武,应当成为“武周”的继承人,曾多次请求为太子,并派人向其姑母传达:“自古帝王未有异性继承者。”(睿宗李旦虽然改姓武,但终究是假姓)。武承嗣的主张完全符合封建宗法,也使得武则天有意立武姓为继承人。鉴于是姑侄关系,大臣如狄仁杰、王方庆和李昭德等人反对,并提出与武承

尽管李旦被降为皇嗣,改姓武氏,尽管幽禁于宫中,但并未被废黜,因此仍可视为合法的皇位继承人。在武则天与后党激烈斗争之际,考虑到李旦是其攻击的对象,并与诸武结下深仇,于是密召被贬居远州的庐陵王李显还朝,并立之为储君。李旦审时度势,采取了明智的行动,立即将皇嗣之位让于其哥哥。武则天虽然对李旦小儿子心存猜疑,对其家人及党羽极为不满,却又不忍心置其于死地,李旦得以幸免于难。武则天废黜李旦而立李显,虽彰显了其聪明才智和老谋深算,却也埋下了“韦后乱政”的隐患。

图6 乾陵无字碑,为武则天所立,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区西北方五十公里处的乾陵

李显被立为皇储,李旦安然退位,此举结束了后党与的斗争,武则天虽然对此仍有所顾虑,唯恐日后兄弟之间或与诸武之间发生意外。在圣历二年(699年)二月,命李显、李旦、太平公主与武氏诸人等“为誓文,在明堂告天地,铭刻于铁券,收藏于史馆”,企图借助盟誓与神灵之力,达成李、武两家的相互安抚。可见,此举背后别有深意。

尽管武则天不情愿地结束了她艰难创建的武周政权,并将政权交还给李唐,但这一举动不仅成全了她的亲生子女,也为她死后称唐之太后,以皇后身份与高宗合葬于乾陵,留下后路,因此可谓两全其美,达到了众望所归之目的。

文:穆炳森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