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区东侧有古罗城遗址,公元前 689 年,罗国迁至此处后,其管辖区域包括现今的岳阳、平江、湘阴、屈原区、汨罗以及长沙北部和浏阳西北部地区,面积超过 1 万平方公里。罗城先后作为罗国国都达 468 年,作为县治达 700 多年,共计 1100 余年,是湖南东北部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楚国在湖南建立的第一座城池,是楚文化南传的第一站,也是楚国统一湖南的最初发源地。

屈原区西南方向是营田黄陵山(湘山),是炎黄文化最早的落脚点,有轩辕墓、舜帝二妃庙,其中二妃庙是中国史籍可查的最早的二妃庙,因此这里的黄陵庙自汉代以来便成为全国著名的名胜之地。

屈原区西北方向是磊石山、凤凰山。

磊石山上曾建有洞庭湖的第一座洞庭庙,传说为黄帝登过的“熊山”;是有史料可查的最早被称为洞庭山的山峰;山上还有中国第一座屈原庙(磊石庙,最早获得封号的屈原庙)。凤凰台(山)因黄帝在洞庭之野张乐而得名。旧志中记载的汨罗山、玉笥山均位于此山上。凤凰山西南是屈原潭,屈原在此投江殉国,因此潭水被分别称为汨罗、汨罗渊、汨罗潭、汨罗江、罗渊、故渊,现名河泊潭。所以汨罗既是具体的河流名称,也是具体的地名。如今汨罗市所在的地区,自古以来便称为归义,至今仍保留此名。

查阅屈原农场围垦时期的战报和设计图,均称为汨罗围垦工程、汨罗江围垦工程,说明取此名称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知晓屈原区境内自古便称为汨罗、汨罗江。

凤凰山与磊石山之间的水域即为汨罗江,与湘水连为一体,因此汉唐诗文中均称屈原投身于湘水。屈原潭中的汨罗水是真正的湘水之地。

郭嵩焘明确指出:“汨罗在罗城西”。罗城西即为整个屈原区范围。

为何如此?这与屈原《怀沙》中的“汨水”有关。

屈原在屈原区河泊潭投江殉国,河泊潭旧称罗渊、屈原潭、汨罗、汨罗渊、汨罗江;是屈原《怀沙》中所写的湘沅分流之汨水所在地。

之所以屈原称屈原区境内的河流为汨水,可以考察屈原区境内的三条主河流。

从罗城分流下来三条河流,一条称为罗水(现汨罗江),一条称为汨水(现河市河),一条称为沧浪河(现李家河)。

罗水蜿蜒曲折,一路经过玉笥山,在罗水港一分为二,一支流入河泊潭,另一支流入沉沙港。

汨水奔腾不息,一路流向青泥湾黄金河,一支向北折入灰滩河,流入河泊潭;一支向西流入黄金河南,经枫林湖入黄水,西至湘江;一支在联二居西北折入三洲黄湖,再向西流入东古湖(旧称东町湖),注入湘江。

李家河一支从檀木港流入河市河,一支向南流入湾河,经金塘入枫林湖,再经大湾杨入万家坝,最终流入黄陵山南的黄水,汇入湘江。

在河泊潭汇合的汨水、罗水后世称为汨罗江(实为罗渊);流入沉沙港的罗水仍称为罗水;流入东古湖的汨水仍称为汨水(古水)。

屈原在黄陵山和磊石山之间看到的河流正是罗渊、罗水、汨水,阳光下清晰可见,因此他将这三条河统称为“汨”,是追赶落日的三条河流。汨水应该是屈原的创造,故而汨水仅记录了屈原投江事件,没有其他记载。

正是这三条主水道将屈原区的汨罗区域划分为“三十六坪,四十八汊”,坪指沙丘、高地,汊指湖港河流,说明境内有 36 个小洲、48 条河流。旧称青草南湖汊,也称洞庭东汊,因该地区青草茂盛,故总称为青草洲。

境内四十八条河流交错纵横,宛如麻绳,因此得名蔴蒿头。而湖泊河市就有大小洲湖、向母湖、胭脂湖、青泥湖、金塘湖、枫林湖、黄荆湖、狄湖、茨塘湖、牛栏湖、河塘湖等;营田有黄湖、沙泥湖、古湖、东古(町)湖等,凤凰有荞麦湖、香炉湖、莲湖、高沙湖、白湖、白塘湖、新塘湖等。

此处自古以来便是重要的水运港口,湘水沿线港名较多,自古有虞公港(营田港)、土星港、兔耳港、沉沙港、青草港(青港)、磊石港(烂柴港)、平江港(实为古南阳港、凤凰港)。

公元前 287 年,秦国将领白起攻破楚国郢都,居住在屈原潭北玉笥山(凤凰台)的屈原悲愤难忍,投身屈原潭殉国。

屈原潭、汨罗山、玉笥山是他生前生活的三大地标,所以在研究屈原文化时,必须弄清这三个地标的具体位置在今天的何处。

《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湖广六中记载:“玉笥山,在县北七十里,汨水西流经

郦道元虽然将汨水替换成水,但先贤对汨水源头的认定并未混乱。他们并未认为纪念屈原的汨水是水,而是将其认定为湘水。

河泊潭自古以来被公认为屈原沉江之地。《湘阴县图志·卷二十二·水利志》记载:“河泊潭在鸭舌港西北,见洪武册,一作河步獭潭,据盛宏之《荆州记》:罗县北带汨水西流注湘,去县城三十里名屈原潭,《水经注》汨水又西为屈原潭,即罗渊也。”贾谊、司马迁为何将罗渊、河泊潭称为汨罗呢?

《屈原贾生列传》集解、索隐注解:“汨水在罗,故曰汨罗。”此注解指出汨水位于罗地,因此将此地的汨水称为“汨罗”。显然,“汨罗”得名于屈原《怀沙》这沉江前的绝笔之作中提到的沅湘分流之“汨”水。先贤认定屈原所沉的是湘水之畔的汨水,因此称之为汨罗。此说与罗水()无关。

《水经注》“……湘水又北,汨水注之。水东出豫章艾县桓山……”汨水概念出现在湘水附近,因此此处只提到水东出,即“水”源自“桓山”。《水经注》并无说明汨水具体所在,仅指出汨水的源流自何而来。那么“汨罗”位于何处呢?“……汨水西迳罗县北,本罗子国也……水亦谓之罗水。”《水经注》谈及汨水在罗县北部,是因为此时汨水已进入青草湖东汊了。“汨水又西迳玉笥山,……汨水又西为屈潭,即汨罗渊也。屈原怀沙,自沈于此,故渊潭以屈为名。”“汨罗”由此处屈潭而来。为何此地称为汨罗呢?《水经注》进一步解释:“昔贾谊、史迁皆尝迳此,弭檝江波,投吊于渊。”故而《水经注》以贾谊、司马迁均曾在此处吊唁屈原为依据,将渊潭命名为汨罗渊。北魏时期,在凤凰山西南设立了汨罗驿站,因此“汨水又西迳汨罗戍南,西流注于湘。”可见先贤所认定的汨罗仅指河泊潭、屈潭,是为纪念屈原而命名的水名。郭嵩焘有言:“汨罗哀屈原也”“汨罗在罗城西”。

检索包含“汨罗”或“汨罗江”的诗词可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宋代以前的诗人皆书写“汨罗”,而未提及“汨罗江”。唐代诗歌中没有一首提到“汨罗江”。这表明当时的“汨罗”仅指汨罗渊,即潭,也就是河泊潭。例如,汉朝东方朔《哀命》中写道:“测汨罗之湘水兮,知时固而不反。”韩愈笔下的“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

这里涉及另一个问题,汨罗江的称呼从何时开始?汨罗江的称谓从哪个具体地点开始使用?

辛弃疾《忆李白》中写道:“不寻饭颗山头伴,却趁汨罗江上狂。”此诗首次出现“汨罗江”一词,可以说把汨罗水称之为江是从辛弃疾那一代诗人开始的。

查阅宋代地理著作,南宋祝穆的《方舆胜览》记载祠庙三闾庙:“屈平沉沙之处曰汨罗江,在岳州境内,正庙以渔父配享, 唐末有洪州衙前军将题一绝云:苍藤古木几经春”沉江处被称为汨罗江,即汨罗渊也称为汨罗江,或者说河泊潭亦称汨罗江。

清《一统志》记载:“汨罗,江名。……一南流,曰汨水。一经古罗城,日罗水。至屈潭复合,故曰汨罗,西流入湘。”此书特别说明汨罗是江名,从什么地方称江?汨水罗水“复合”后称汨罗江,排除双江口的误传,此说法与《水经注》中屈潭之后称汨罗的口径一致。河泊潭独自使用“汨罗江”的名称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任何时代都无法否认这一点。民国后,“汨罗江”一词因汨罗火车站而泛指到上游。

根据历史资料的研究,玉笥山、汨罗山在清同治年间东抵名山和罗山之上,加上当代对汨罗的认知是一个县级名称,屈原文化遗迹地便模糊不清了。研究者利用大家的不了解,提出双江口后称汨罗江、屈子祠旧址无考、屈原沉江在大邱湾屈潭等观点,回避河泊潭的名称,进一步掩盖了河泊潭处2000多年的屈原文化遗存。

《明史》《一统志》《通志》等书上都将玉笥山、屈原潭、汨罗山定位在“县北七十里”这个距离上,可见这些考证是有依据的。

汨罗山、玉笥山皆在河泊潭附近,河泊潭又怎能不成为古代纪念屈原的中心地呢?

从汨罗地名的来源看,第一个地名是凤凰山上的汨罗戍。此驿站所建之山上的屈原庙在汉代始建,随后在唐宋元明清时代陆续重建,都称为汨罗庙。元代出现汨罗山之名,明清相关史册中均记载此山上有屈原庙、屈原墓,因为屈原墓位于汨罗山上。但需指出的是,此屈原墓并非疑冢,而是唐代立碑的屈原墓。今天的汨罗山是在清代光绪年间因十二疑冢而将罗山改称为汨罗山的。所以清光绪年间建设粤汉铁路时(1918年),罗城西的火车站被命名为汨罗站,1966年设立汨罗县,地名再次得到扩展。

河泊潭位于屈原管理区凤凰乡河泊潭村。清朝曾有石碑说明此地是屈原沉江之地,但此石碑现已不存。1981年,河泊潭被公布为汨罗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石碑标志中写道:“河泊潭又名屈潭、沉沙港,战国时代的爱国诗人屈原,目睹楚国危亡,痛不欲生,遂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在此处怀石投江殉国。”

2009年,当地百姓自筹资金在此新建“怀沙亭”,用来纪念屈原。由中国著名诗人、篆刻家弘征题字、撰联。南联:九畹滋兰畔共吟荒草地,三尊奠醊峦间翔舞凤凰枝。北联:招赋万方怀汨水,伤心千古吊沉沙。端午期间,汨罗江的中央和省市媒体首次选择此处为拍摄地。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