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元旦的到来,中国人开始期待即将到来的农历新年。许多人都在查找农历日期:今年的除夕是哪一天?

春节是一项重大节日,国家将它定为与国庆节同等重要的节日,享有相同的假期天数。春节通常用于正式场合或书面表达,而民间普遍称之为“过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标志着一年的结束,次日便是新年,因此将这一节日称为“过年”也实至名归。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却对农历、阳历、节气之间的关系感到困惑不已。虽然我了解一些常识,但很多概念却依旧模糊不清。

不仅是我,许多人都存在同样的困惑。

比如,我85岁的母亲总是需要查阅传统的日历来了解某个节气的具体日期。前几天,她拿着一本皇历问我:“冬至是哪一天,‘三九’是什么时候?”

我回答她:“这些你为什么不知道呢?冬至是12月22日,每年都是这一天,永远不变。冬至开始,一月份依次是‘二九’‘三九’‘四九’,不是吗?”

她继续追问:“为什么冬至是阳历,而且永远不变?”

我解释说,节气不是按农历排列的,而是按阳历。有些节气是固定不变的,每年的同一天是相同的。例如,立春是2月4日,清明节是4月5日,冬至是12月22日,极少会有调整变化。

我的解释让母亲更加困惑了:节气是用来指导农业活动的,怎么会与阳历有关?

这件事本可以就这样过去了——我本身对此也是一知半解,母亲年事已高,也不需要了解得太细致。最近我在微信上看到一篇文章《中国的农历是传教士汤若望编著的》。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我惊讶地发现的确有几篇文章证明了这一点,促使我开始认真审视这个问题。如果我不能弄清楚这个问题,以后孙子问我这些事情的时候,我却一无所知,岂不是误导了他?

根据资料显示,农历是我国传统的历法,也被称为阴历、夏历、汉历或中历。但农历并不是纯粹的阴历,而是一种阴历与阳历相结合的历法。它以月亮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作为月的长度,同时参考太阳回归年作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二十四节气和闰月的手段,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一致。在纪年方面,则以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登基为元年。

资料中指出,中国的历法和纪年法采用阴阳干支三合历制,起源甚早,目前尚未明确考证。根据出土的甲骨文和中国古代典籍的记载,现行的阴阳合一历法规则通常认为源自殷商时期。从上古时代至清末启用西历(格里历),中国历史上共产生了102部历法,包括夏历、商历(殷历)、周历、西汉太初历、隋皇极历、唐大衍历等。

阴阳干支中,阴代表月亮,阳代表太阳,干支由天干和地支组成。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照顺序,天干和地支各取一个字来组成干支纪年,例如甲子年、乙丑年等。六十个干支循环一次后回到原点,因此六十年称为一甲子。故六十岁被称为花甲之年。

难怪我会感到困惑,农历如此复杂。阴阳干支的多种组合让人们总是觉得它们之间有关联,却又说不清楚具体关系。

那这个传教士汤若望是怎么回事呢?他与我国的农历有什么联系?

查阅资料,发现他确实与农历有关。

明朝末年,《大统历》仍在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大统历》出现了较大的误差,钦天监预报的日月食“往往失准”。如何修订出更加准确的历法成为一个重大问题。彼时,中国缺乏天文人才。直到一批西方传教士的到来,他们带来了欧洲先进的天文知识。

传教士利玛窦、熊三拔、汤若望、庞迪我等与中国官员徐光启、李之藻等相交甚好。在这些中国官员的支持下,1611年,明朝政府让庞迪我、熊三拔等参与修订历法(崇祯新历)。由于明末社会动荡,历书尚未完成,明朝就灭亡了。清朝建立后,传教士汤若望向清廷上书,两次建议修改历法,并请求清廷派人检验他预测的日食是否准确。顺治元年八月丙辰,大学士冯铨和钦天监官员对当天的朔日食进行了实地观测。结果,汤若望的预测准确无误,而使用《大统历》和《回回历》所推算的结果都出现了偏差。清朝决定采用汤若望所献的新历,这就是《时宪历》。

1661年,顺治帝英年早逝,年仅六岁的康熙即位。鳌拜等辅政大臣把持朝政,废除了多项政策,其中包括传教士制定的新历。他们试图将汤若望和支持西方历法的官员凌迟处死。后来,由于孝庄皇太后的干预,汤若望得以赦免,但被免去了钦天监的职务,《时宪历》也被废除了。直到康熙帝扳倒了鳌拜,才重新恢复了《时宪历》。

西方传教士在向中国传播天文学知识的过程中,的确带来了当时先进的天文学发现和发明。如果说当时清政府使用的历法完全是汤若望编著的,也不完全准确。只能说,传教士们在我国传统历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推出了新版本。

如今,我国使用的农历是由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负责颁布的,称为《紫金历》。在编历原则上,它延续了明末編订的《崇祯历书》、清代的《时宪历》等历书思想,但预测手段已经采用了现代天文学方法。节气方面,则延续了明末以来几部历书的规则。

紫金历从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年)启用至今,当时称为夏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宣布沿用民国时的西方格里历(现行公历),采用公元纪年法,同时恢复和保留了传统夏历在民间的使用。夏历采用干支纪年,两历并存。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夏历正式称为农历。